第08版:宗教周刊·人文 上一版3
历尽劫难 此生得见: 国宝级浮雕《帝后礼佛图》“重生”记
津门法鼓:源于佛道,成于民间
隋唐的道教医家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津门法鼓:源于佛道,成于民间

□ 本报记者 吴艳
挂甲寺庆音法鼓表演现场。
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的“銮驾”。
傅宝安(右)组织日常排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津门法鼓

  法鼓是天津民间花会的重要项目。法鼓一词源自佛道教,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时专用的鼓。法鼓音乐起源于僧人、道士作法时演奏的音乐,后传入民间。据传,最早的一个法鼓团体即是天津大觉庵金音法鼓会。

  法鼓会乐器由鼓、钹、铙、铬子、铛子等组成,以鼓为主,居于乐队的中央;钹左铙右,各有七八人;铬子、铛子各二人,都在鼓后。表演时,手持乐器者均需“耍”,轮流表演。开始演奏称为“开”,先击鼓数声,继之头钹连敲四声,之后各种乐器按谱齐奏。在行会时,则只以铬子、铛子打“常远点”曲牌以整齐步伐。

  津门法鼓最初是源于佛、道作法的音乐,因而其舞蹈动作受到了佛道教的影响。如“端饭”动作是直接从地藏菩萨的“禅定手印”转变过来的;“托塔式”则是从释迦牟尼佛的“接引手印”演变而来。津门法鼓表演艺人还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创作了如“叠金钱”“拾金钱”“撒金钱”“单钹闪”“双钹抖”等动作。

  天津民间法鼓会众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龙亭井音法鼓、芥园花音法鼓和侯家后永音法鼓等。2008年,以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为代表的津门法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崇祯皇帝后妃曾赐挂甲寺半副銮驾(即仪仗)。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挂甲寺人凭借銮驾成立了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日月龙凤扇、九曲黄罗伞、轮、螺、伞、盖、金瓜、斧、朝天蹬、花、罐、鱼、长、蝠、元、扇、庆、茹、艾、方、软对、硬对、高照等器物组成一堂,统称銮驾。

  挂甲寺庆音法鼓主要流传于天津市河西区挂甲寺街及其周边地区,表演中观者既能看到精美的道具,又能欣赏高超的技艺和优美的舞蹈动作,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表演。

  永音法鼓流传于天津市河西区挂甲寺街的杨家庄。永音法鼓出会表现的是太子出游的盛况,一般情况下出会的人数在40人左右,一行中分“文场”“武场”。文场挑担主要肩挑茶炊、龙梢、点心箱、衣饰箱等十余挑,轻柔慢步、起伏有序、款款而行;武场主要使用大鼓、钹、铙等乐器,表演节奏紧凑、情绪激昂、气氛火爆。

  刘园祥音法鼓会建于清道光年间,参加清末历届民间盛会,原为天后庙中“娘娘”出巡时的随驾法鼓会,由前彩和乐队两部分组成,由引锣指挥。前彩是“娘娘”出巡时警示人们回避和随身携带起居用品的编队,包括两面大门旗、高照、软对、硬对、灯牌、圆笼、八角盒、衣箱、茶桶、茶炊、风灯等,后面是鼓、钹、铙、镲、铛锒、大图、九莲灯等。法鼓会中,有40人拿着手旗指挥,30个少年扛着凳子,供表演者击打长曲时使用。刘园祥音法鼓会服装道具保留完好,原有10套歌谱,现保留有5套。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娘娘”出巡之日,数道花会云集天津北仓,祥音法鼓是随驾会,安排在“娘娘”的宝辇左右,设摆并表演。花会表演时,祥音法鼓独一无二的彩灯群,亮丽地展示在观者面前,形成以彩灯组成长龙的壮丽景观。

  在2017年6月举行的“津门法鼓记忆”——“文化遗产日”京津冀非遗展演交流活动上,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集体亮相,成为活动当天的一大亮点。

  挂甲寺庆音法鼓的传承与发展

  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初为民间文法鼓,清代嘉庆六年(1801年)传入武法鼓后,又加入飞铙、飞钹。庆音法鼓有铛子、铬子、钹、铙、鼓五种打击乐器和乐谱曲套数十种,目前常用的乐谱包括集合队员的乐谱、开场乐谱和改点乐谱等,大量曲套则包括“对联”“桥头”“瘸腿”“绣球”“连珠炮”“双桥”“老河西”等。庆音法鼓运用这些曲套时,最独特的一点是五套隔一套,变化多样,优美动听,韵传遐迩。挂甲寺庆音法鼓表演动作刚柔并重,超群绝伦,其中暗藏太极十三绝,有龙腾虎跃、燕飞凤舞、插花盖顶、十字鞭红等不同凡响的精彩动作,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上擂的飞钹,闻名津城。挂甲寺的花棍制作精细,美观大方,花棍表演时虽然没有乐器伴奏,但棍上有铜制的铃铛,一人手拿一个,互相打击,边行走边打出各种花点,同时演唱着自编的民间小调。

  挂甲寺庆音法鼓是佛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结合的典型代表,具有其他民俗文化不具有的独特之处:它是天津独有的民俗文化,有着不同于内陆农耕文化的津门海派风格;它将部分佛教手印与舞蹈动作有机结合、舞蹈和武术结合,表演技法多样、舞姿豪放,充满阳刚之气;音乐典雅,五音缭绕,曲牌丰富,高潮迭起;表演时一般有二三十人演奏,同时有几百人服务,表演队伍庞大壮观,所设仪仗装饰精美,颇为豪华。

  挂甲寺庆音法鼓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者多是在孩童时期即参与其中。天津市级传承人、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会长傅宝安是第八代传承人,自幼喜爱挂甲寺庆音法鼓,四五岁时学打击小铬子,十岁能飞钹,十六岁时已掌握法鼓的五种打击乐器,敲打随意,样样精通,技艺高超。傅宝安积极地开展各种传习活动,每周至少排练三次,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挂甲寺庆音法鼓也面临传承、发展的困境,需要传承人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作出更加积极的探索。

  (本文图片由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