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宗教周刊·人文 上一版3
让响堂山石窟沧桑过后迎来“新生”
中国航天器名号中的神话元素
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的艺术诠释
鱼山梵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在山东东阿揭牌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5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的艺术诠释
——成德眉资石窟寺造像精品图片展在蓉举行
□ 王斌元
安岳毗卢洞柳本尊十炼图全景。
安岳大般若洞体现了三教合一。
安岳华严洞菩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配合巴蜀文化论坛,成德眉资石窟寺造像精品图片展日前在成都举行。展览汇集了100余幅成都、德阳、眉州、资阳的石窟寺造像精品图片,表现了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不断吸收本土文化的发展历程。此次展览由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旨在深入挖掘蜀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推进文化遗产资源共享和活化利用,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6月7日。

  佛教传入中国后,古印度的佛教造像与佛教故事开始成为中国艺术家们表现的主题,泥塑、雕刻、绘画等领域都出现了佛教题材的作品。从新疆克孜尔石窟到河西走廊敦煌的壁画,从山西云冈到河南龙门的石窟寺雕像,源自古印度的佛像经过中华文化的浸润与佛教自身的调适之后,于隋唐之际逐步完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

  随着佛教的传播,承载着中华民族审美追求和价值理念的佛教石窟寺在天府大地的山涧河畔演变成精美绝伦的摩崖造像,如一幅幅画卷在悬崖峭壁间随着云卷云舒而若隐若现。唐风蜀韵,千年流转,依旧惊艳。一尊尊佛像是巴蜀文化兼容并蓄的体现,无意间雕饰了山河,记录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融合、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

  妙相南来入画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艰险的蜀道却没能阻挡住石刻造像重心从中原南移的脚步。群山环绕的成都平原富饶而安宁,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了国家动乱之时的避风港。大唐的玄宗、僖宗在中原战乱时都选择了逃往成都,皇族与高官、僧侣与文人、画家与雕刻家,大唐的文化、艺术精英纷纷以逃难者的身份来到了蜀中,助推了蜀地文化艺术的发展。“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停止,而天府大地造像风则继续兴盛,向后延续了500余年,直到南宋时期还有集中大规模雕凿佛像的现象。

  蜀道的两端是长安与成都,完成了中国化的唐代佛教艺术在天府大地上得以延续和传承。在唐风蜀韵的交融互补下,巴蜀大地的石刻与洛阳龙门石刻一般精美,成都大慈寺的壁画与长安皇家寺院的壁画同样辉煌。

  资阳市安岳县华严洞的华严三圣与十大菩萨的华丽服饰细腻、灵动,千百年来向世人昭示着《华严经》的“华严富贵”与大唐盛世的空前繁华。安岳卧佛院石窟中幸存的30多万字唐代刻经,让人遥想当年玄奘大师汇集天下三千英才共译佛经的宏大场景。

  巨佛星罗缀天府

  盛世大唐开凿了一大批大佛雕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乐山大佛。

  其实,四川不只有乐山大佛,成德眉资四地的山野沟壑中,处处可见大型佛像的伟岸身影,其高大者一二十米,小者二三米,其姿态或坐或立或卧,神态各异,不一而足。这些大佛星罗棋布,分散于偏僻的山村,如蒲江飞仙阁大佛、龙泉寺大佛、大佛寺大佛,邛崃石荀山大佛、花置寺大佛、盘陀寺大佛,龙泉天落石大佛、资阳半月山大佛、安岳高升大佛、仁寿牛角寨大佛等等,数不胜数。可以说,四川凡有石刻造像的地区,几乎都有大佛。其与众多摩崖造像相契相合,遥相呼应,谱写出中国石窟史上华彩的篇章。

  成德眉资四地星罗棋布的石刻巨佛,宛若镶嵌于高山深谷中的明珠,尽管默默无闻不为人知,却不乏精妙冠世的石刻艺术精品,令见者震撼,令闻者神往。

  和合共生化世俗

  宋代以来,儒释道文化更加融合,于是,天府大地的山崖岩窟中,道教神像与佛教造像相伴相生。镌造了佛菩萨像后,人们觉得还缺少点什么,于是又刻上了道教的神像。在刻凿了道教的玉皇大帝之后,人们还惦记着儒家的孔圣人。于是乎,岩壑间的石窟里,佛像与道像在一起, 天尊与孔圣并处,三教圣贤,一个都不少。

  唐末宋初的柳本尊、赵智凤师徒留下的独具特色的四川密宗石刻,表现出四川地区金刚界瑜伽部密宗信徒修行与教化的坚强意志,并把外来的释迦牟尼以经变图的形式雕刻成符合中国儒家思想的“大孝子”。

  除了儒释道三教圣像同龛之外,佛教的华严、净土、密宗、禅宗等各宗派的佛菩萨像也不分彼此,兼容并存。

  成德眉资四地的石窟寺造像是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的艺术诠释,是儒释道与巴蜀大地民间信仰融合后的最终呈现。精美的华严洞十大菩萨,柳本尊十炼修行图,茗山寺巨型菩萨像,圆觉洞佛教上座沙门造的道教天尊像,中国的牡丹与中亚的石榴成为石刻造像重要的装饰图案,处处彰显出外来文化与天府文化融合共生的智慧。

  (本文图片由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