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动民族高校新工科向应用型转变
发挥红色资源优势 助力甘肃民族地区发展
开拓创新,提升社区民族工作水平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6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民族高校新工科向应用型转变
——以西南民大为例
□ 恩佳 吴济池

  民族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的号召,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推进新工科转型发展,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范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构建学科专业新结构

  西南民大充分利用地处川渝双城经济圈核心区和辐射西南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加强对周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和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需求调研,按照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持续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调整学科组织结构,进一步更新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民族医药等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相关工程专业的基础上,新设物联网工程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与自动化专业,紧密对接产业链,构建多学科、多专业交叉复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

  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西南民大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课程项目为链条、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从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结果评价等方面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及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紧跟新兴产业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学校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提高大学语文、心理健康、公共艺术等人文素养课程的学时比例,建立以通识课程、工科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多学科交叉选修课程为模块的工科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终身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竞赛为主体的实践项目体系,并开展多学科交叉项目,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保证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合理衔接、实践性项目与创新性项目有效融合。

  紧贴工科成才特点,丰富培养方式。多实践、反复实践,是工科学生成才的主要路径。学校大力实施导师组制,建立由专业教师、辅导员、高年级学生以及校外企业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协同育人。开展灵活多样的项目式学习,鼓励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尝试自主式项目实践学习,将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开发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发在线课程,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深入推进科教结合、学科融合,统筹联合各级各类实验室,全面支持学生进行项目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育人,学校与多家企业达成共识,探索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紧扣全面综合发展,改进学生评价体系。学校探索劳动教育评价,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改进美育评价,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强化体育评价,严格体育测试,将体育测试成绩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完善道德评价,客观记录学生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验及课程设计等纳入平时成绩,将科研项目、专业竞赛、创新创业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培育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注重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对标新工科要求,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改革管理激励机制,探索培育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注重党建引领,强化师德建设。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教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高尚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注重师德典型感召,强化师德考评,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注重引进、培育并举,强化专业发展。学校举办一系列新工科教育发展专题讲座及研讨会,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综合化工程教育、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采用育才引才的方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注重加大资源供给,引进一批教师;重视专业发展,培育一批教师;注重绩效考核,强化激励机制,提升教师地位。

  探索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考核评价新体系,全面服务新工科建设。

  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学校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把常规教学作为基本要求,注重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实验以及课程设计质量等教学结果,综合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建立教材编写、精品课程建设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编写教材、开发建设在线精品课程等工作。大力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各类专业竞赛、创新创业竞赛。明确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探索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将教研活动和教研成果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坚持教研、产教深度融合。在科研工作上,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重点评价科研成果在技术应用、成果转让方面的贡献,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的贡献,在学研互促、教研相长方面的贡献,鼓励教师在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作贡献。

  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强化教师育人使命,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建立学校领导干部联系学院、班级的制度,党政管理干部人选任用时看重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新招聘的青年教师首先要从事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坚持以评促改导向。学校建立了考核评价结果向学院、教研室、教师三级反馈机制,将考核评价结果逐级反馈到教师本人。发挥党支部、教研室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师思想素质、专业能力全面提高,培育胜任现代产业学院和新工科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恩佳,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吴济池,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