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21年6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的择业观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择业,是即将走出校门的青年学子面临的一道重要选择题。不少有志青年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到新疆西藏基层工作,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躬耕边疆教育,在三尺讲台上照亮山区孩子的前行路;回到家乡去,和乡亲们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他们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这些选择的背后,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和感悟?对于未来,他们又有哪些期许?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希望这组故事,能让你有所思,有所悟,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

  加油,新时代的青年!

  去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触摸梦想

□ 刘相(中南民族大学)

  此时在西藏支教的我,回首即将结束的支教生活,感慨万千而又收获满满。

  参与志愿服务是自己在大学投入精力最多、坚持时间最久的事。2017年暑假,我和7名队友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开展支教夏令营活动。初到拉萨,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气候的不适,让我一度打了退堂鼓,但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让我坚持下来。因此,大四在看到研究生支教团报名招募通知后,我第一时间报名,成为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的一员。

  我支教的学校是山南市乃东区中学,承担了八年级4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我中途接手的几个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差,第一次考试与最优班级平均分差了10多分。为此,我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向当地的老教师请教教学经验和技巧。在最近一次的考试中,我任教的几个班将分差不断缩小,其中一个班还拿到了年级第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兴奋不已,因为这背后是我和同学们共同的努力。

  与当地的各族学生相处时,他们的质朴与热情,是对我最真实的回馈。一次上课,我嗓子不舒服,下课后有个学生偷偷塞给我一包感冒药说:“老师,你最近辛苦了。”还有学生给我送来自家的藏药。这份感动让我温暖了好久。

  支教前,我曾制作一段视频,记录自己支教出征的过程。当时我在文案中写:去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触摸梦想。现在,距离期末考试时间越来越近,我只求在最后的时间里拼尽全力,不负孩子们的憧憬和期待。

  用心浇灌格桑花

  □ 陈莹(西南民族大学)

  我自幼生活在农村,10年前家里突生变故,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考入大学,我有了第一张银行卡。此后,一笔笔奖、助学金存入其中,在一定意义上让我实现了经济独立。感恩于国家的政策与学校的帮助,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希望能以自身之力,帮助有需要的人。

  大四时经过慎重考虑,我放弃了商学院的保研资格,毅然决定参加“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今年,我奔赴海拔3507米的高原,来到了离家2400多公里的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用青春浇灌教育热土。

  第一次来到红原的时候,气温在零下12摄氏度。大巴车蜿蜒前行,因为高原反应,我逐渐产生了头痛、胸闷的感觉。12个小时后,我们抵达红原中学。克服着身体的不适,我们调研当地的教育现状,走访上一届支教团成员,学习经验,希望为几个月后的支教服务打下基础。

  在教室里,我第一次与当地的藏族学生见面。他们坐姿端正,全神贯注地聆听我们讲述的民族团结故事。透过学生们明亮的眼睛,我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的渴望。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秉持这样的初心和理念,我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大家通过奋斗,接受高等教育,看到更大的世界。

  作为家中的长女,母亲希望我能够早点回到家乡工作,分担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当我和她商量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事情时,她尊重了我的想法:“加油,未来好好的!”

  格桑花,心向阳光,不畏严寒。我将永葆初心,努力奋斗,用一段青春时光,为雪域高原上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与爱。

  到西藏安家

  □ 徐赛昂(西藏民族大学)

  我与西藏的故事,始于男朋友。他是我的校友,是西藏一名普通的公职人员、驻村干部。受他的影响,我从去西藏欣赏美景,到去驻村点看望他,到西藏八宿县中学实习,再到如今希望扎根西藏,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我曾考虑过到内地教学或读研,但当我在八宿县中学实习后,以前的想法渐渐改变。

  在西藏,我见过当地很常见的双彩虹,喝过醇香的酥油茶,更见过渴望学习的孩子们。这些年,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父母渴望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但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当地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半年的实习,我尽全力锻炼自己,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帮助学生们走出大山。

  “老师,我可以请你去我家吃牛肉干吗?”这是我在实习期间听到最幸福的话。家访时,次旺江村老人总是笑着说:“么姆!……呀木惹!”学生为我做了翻译,“我是一名老党员,真的感谢党,让学生免费上学,中国共产党真的好啊!”这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也因为这句话,让我看到了现在乃至以后自己工作付出的意义。

  从学校“象牙塔”到基层“大熔炉”的半年,我亲眼目睹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大农牧民群众衣食无忧、看病不愁、生活更好。我深切感受到党的伟大,也坚定了把青春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信念和决心。

  如果有人说,他有一个西藏梦,我会告诉他:“如果你的西藏梦还在,不如去看看它!”如果有人问我:“中国最美丽的地方是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西藏!”如果要为我人生的故事安个家,我希望是“西藏”。

  三年基层路,一生南疆情

  □ 苏春明(北方民族大学)

  一转眼我已在南疆基层工作了3年。相比于初来乍到时的茫然失措,此时的我心中多了些坚定与执着,也有一些心里话想说给学弟学妹们。

  我是新疆阿克苏市托普鲁克乡的一名“90后”基层干部,最初萌发到新疆工作的想法是在大二。大学期间,我结识了许多不同民族的学生,其中便有不少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热情、纯朴、好学……

  2018年,我无意间看到有人转发“阿克苏地区招录大学生到南疆基层服务”的消息。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经过两天的考虑,我决定报名参加。记得面试的时候,考官第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选择去南疆”。那时候,我的想法很纯粹,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到最基层去锻炼。1个月后,我便收到了录取通知。得知我即将到新疆工作的消息后,父母说:“自己的路自己选,只要将来不后悔就行。”

  2018年7月,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踏上了开往新疆的列车。经过3个月的岗前培训,我被分配到阿克苏市托普鲁克乡。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刚开始,我在党政办公室工作,每天的工作是办文、办会。我学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办文意味着写各种材料,这项工作对理工男来说难度很大。于是,每到晚上我都会留在办公室,学习各项政策、各类文件、工作汇报、讲话稿等。就这样每天坚持着,踏踏实实干了一年,我成为一个“笔杆子”。

  2020年4月,我被抽调到市委组织部调研室学习。组工干部经常与“文字较劲”,有时为了材料里的某个数据,一遍又一遍地去核实;为了保证材料里没有错别字,反复去阅读校对。在此期间,围绕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我撰写了许多文章,其中《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三大法宝”》《党员干部提高政治能力的“三要素”》等被中组部评为优秀网评文章。

  2020年11月,我主动申请重返基层工作岗位,担任乡党建办主任。初次接触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我虚心向领导和业务能手学,尽量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虽然经常加班加点,但领导一句“小伙子,干得不错,进步挺快”,让所有加班的苦和泪瞬间化为一个微笑。如今,我对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更加有信心继续把基层党建工作干实、干好。

  在基层,每当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时,我都会静下心来想一想“我收获了什么”,有人说学到了知识,有人说掌握了技能,有人说得到了锻炼……我想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因为付出总会有回报。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我人生最好的年华,能在南疆基层度过,收获着为群众办实事的喜悦,是我毕生的财富。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南疆基层,我会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祖国边疆更加安定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 吐来克·巴哈提(同济大学)

  2017年,我考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同济大学。来到上海这座繁华而美丽的城市,我暗下决心,毕业以后要回到家乡工作,利用所学和特长,让父老乡亲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大学4年,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四第一学期,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也许对一部分人来说,毕业后离开大城市回到乡镇工作,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但在我看来,甘于奉献是一名党员的基本素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绽放青春,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回顾我的求职之路,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因为我始终相信“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慢慢地,我得到了磨炼,学会了坚强、不服输。为了回到家乡工作,我努力备考,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虽然过了最低分数线,但没能进入面试环节。这次失败并没有磨灭我回到家乡工作、扎根基层的信念。我会寻找其他工作机会,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

  在求职道路上的经历和一次次付出,不仅对于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我懂得了不断奋斗和付出,终会有满满的收获。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写:“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想,青春的真正意义在于不断奋斗,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在此,我想郑重地说出埋藏在心中的一句话:扎根西部地区,努力工作,乐于奉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壮美的青春故事。

  日喀则的天空很蓝 像我的家乡科尔沁

  □ 赵岩(大连民族大学)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东部一个半农半牧的小镇。2015年大学毕业后,我以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了日喀则市谢通门县。那时,我在县旅游局的宣传岗位工作。

  工作6年多来,我的岗位调动比较大,每一年都有不一样的经历和认识。印象比较深的是2016年,我被派到那曲市申扎县申扎镇姜戎村任党支部书记。彼时,我刚刚转正,对西藏基层工作还不太了解。为了跟群众打成一片,我开始学习藏语,并且要求自己至少能听得懂。

  姜戎村是纯牧业村子,村民居住得比较分散。节假日,我会带着米、面、粮油等,和村干部一起慰问老人,询问有没有需要村干部解决的难题。这些老人大多普通话不太好,但每个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表达着对党的感恩之情,有些人讲到生活的变化,甚至会激动地流下眼泪。

  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虽然都是生产生活中的小事情,但我竭尽所能,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向上一级反映。一年的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要回去了。本想着工作交接好了,悄悄回去,谁知村民在我要走的那天,早早地聚在我的宿舍门口欢送我,哈达、问候、祝福……这让我终生难忘。

  2019年,谢通门县正式脱贫摘帽。县城不仅有了整齐的街道路灯,县城规模也扩大了几倍,部分社区还实现了集中供暖。

  日喀则的天空很蓝,蓝得像我的家乡科尔沁,志愿服务结束后,我选择留在了西藏,与其遥看未来,不如与希望同行。

  趁年轻 去西部

  □ 彭建祥(西北民族大学)

  通过学校搭建的就业平台,我参加了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宣讲会。经过笔试、面试,顺利地与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这为我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到西藏去工作?我想,这跟我4年接受的大学教育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而西藏,无疑更能让我实现这个目标。

  其实,在确定去西藏工作之前,我也曾迷茫过。较为恶劣的气候环境,自己能否适应?如果持续有高原反应,怎么办?这些都让我打过退堂鼓。为此,我在网上搜索了“在西藏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有人说,喜欢西藏的工作环境和风土人情,也有人因为自然条件不适应而回到内地。

  在公司的招聘宣讲会上,我得知负责招聘的主管毕业于兰州大学,不禁肃然起敬!作为同在兰州上学的高校毕业生,自己有什么可犹豫的?

  俗话说,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到西藏工作,是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一个更有价值的地方。

  我希望学弟学妹们,在考虑工作的时候,可以看淡一点大城市的繁华,到新疆西藏这些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去。也希望大家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就业创业,发挥自己的所学和特长,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