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促进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
全面提高对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认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类课程建设的着力点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6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

□ 马冬梅 李吉和
2019年9月,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节交流活动中,粤港澳三地青年摆出“祖国好”大字方阵,表达对祖国的深情祝福。 广东工业大学供图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汇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青少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广大粤港澳青年不仅是大湾区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跨域协同培育粤港澳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大湾区青少年融合发展,是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等,都对深化粤港澳合作作出了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仅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就陆续出台231部涉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文件,构建起完备的政策体系,为推动大湾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动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使香港往来广州缩短至1小时以内,香港至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这为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便利条件;广州市提出“五乐计划”,为粤港澳青少年学习、就业创业、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提供了保障。此外,粤港澳三地具有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等优势,为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

  铸牢粤港澳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需要从思想引导、机制保障、实践拓展、宣传推广等多个维度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引导其将自身发展同国家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

  要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化国家认同。加强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制度创新,建立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国际孵化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构建大湾区高校合作机制,探索与创新粤港澳姊妹学校办学模式,组建粤港澳青少年社会实践考察团, 推动三地青少年交流。帮助粤港澳青少年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

  总之,要多维度协同推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嵌入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打破港澳青年到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的瓶颈,增强粤港澳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和观点。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同时也是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办学育人的全过程,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激发粤港澳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唇齿相依、荣辱与共、风雨同舟,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促进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粘合剂,而且为其提供了精神指引。要在促进粤港澳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进“五个认同”,同全国人民一道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马冬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教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基地”成员。李吉和,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授。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研究”(项目号20ZDA028)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