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唱支山歌给党听 各族儿女心向党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21年7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唱支山歌给党听 各族儿女心向党

《幸福不忘共产党》
《你是我唱不完的歌》
《饮水思源》
《满族儿女心向党》
《为你歌唱》
《石榴红》
《阿佤感恩共产党》
《幸福吉祥》
《火车开进我家乡》
《你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敬爱的党》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艺术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表达对党的热爱,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红太阳照边疆》《打起手鼓唱起歌》《阿佤人民唱新歌》等,成为时代的重要记录和历史见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民族报社联合国家民委官方微信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颂党歌曲大联唱”征集活动,得到了各族干部群众的踊跃支持。大家用真挚的歌声唱响对党的感恩和祝福,表达了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幸福不忘共产党》

  幸福不忘共产党啰/黎家生活奔小康啰/感谢党的好政策啰/人民过上好日子啰/幸福啰 幸福啰/幸福永远啰

  黎山人民幸福不忘共产党

  “幸福不忘毛主席啰,幸福不忘共产党”……上世纪50年代,吉育卿创作了一曲《太阳出来照黎山》,唱出了海南各族群众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幸福不忘共产党啰,黎家生活奔小康啰”……建党百年之际,海南各族同胞摆脱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由黄清妍重新整理改编、翩哈组合演唱的新歌《幸福不忘共产党》,表达了海南各族群众脱贫奔小康、幸福不忘感党恩的时代心声。

  在歌曲MV中,海南省琼中县白沙起义纪念碑前,老党员为年轻的一代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当年黎族首领王国兴率领黎族、苗族同胞发动白沙起义,开启了黎族、苗族人民跟着共产党走的革命新路。

  1939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海南岛,琼崖国民党军队和县政府地方武装抵抗无力,节节败退,逃入五指山区,对黎族、苗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黎族、苗族人民不堪忍受。

  1943年,在王国兴等人的领导下,白沙黎族、苗族人民举行了历史上著名的白沙起义。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王国兴、王玉锦等起义首领召集十多人召开会议,决定派出多路代表寻找共产党。

  少数民族领袖专门去寻找党寻求解放,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并不多见。毛主席对王国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中国少数民族自发起义,主动寻找共产党,消灭国民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只有王国兴一人。”五指山区的黎族、苗族同胞,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开了自觉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新的一页。

  70多年过去了,海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海南黎族、苗族同胞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了全面小康。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海南各族人民矢志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红色热土的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你是我唱不完的歌》

  我是你美丽的浪花一朵/我是你闪闪的红星一颗/我是你光辉灿烂的烟火/我是你铿锵有力的脉搏/啊……千秋百年 波澜壮阔/南湖红船庄严的时刻

  让乌兰牧骑这面旗帜高高飘扬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职能,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

  1957年5月,苏尼特右旗建立了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演员们一专多能,既是演员又是政策解读员,既是辅导员又是图书借阅员。他们边走边演,把农牧民喜爱的民族歌舞、曲艺小戏、图片展览、图书借阅等服务送到农牧民的家门口,把党和政府对基层群众的关怀送到农牧民心坎里。

  在建党100周年之时,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乌兰牧骑创作推出歌曲《你是我唱不完的歌》。这首由包俊杰、张金凯作词,何买拉苏、白顺作曲,白顺、白永华演唱的歌曲,旋律朗朗上口,将优美抒情与豪迈奔放两种不同的风格融合于一体,表达出内蒙古人民对党最朴实的歌颂,体现了内蒙古人民对党的赤诚与热爱。

  扎赉特旗乌兰牧骑成立于1965年,在几代乌兰牧骑队员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扎赉特旗乌兰牧骑成为文化强旗的一支生力军,是扎赉特旗文化宣传的窗口,被农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神山之巅的雄鹰、绰水河畔的百灵”。

  任重道远,自当策马扬鞭。扎赉特旗乌兰牧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蓝天白云、骏马羊群谱成曲调,把草原写成故事,搬上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化,把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遍草原,让乌兰牧骑这面火红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饮水思源》

  苗家山高路弯弯/苗家泉水清又甜/苗家今天变了样哩/苗家人饮水思源/饮水思源不忘共产党

  十八洞村的今天变了样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苗族聚居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668元。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里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

  在精准扶贫春风的沐浴下,十八洞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种植猕猴桃、开发山泉水,发展乡村游,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69元,村集体收入达200万元。

  8年的战贫斗困,十八洞村以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在人类战胜绝对贫困的征途上树起了一面光辉旗帜,成为向全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生动注脚。

  为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无比热爱和“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的感恩之情,由龙德忠作词、张君林作曲,中央民族歌舞团湘西籍苗族歌唱家麻丽平演唱的原创歌曲《饮水思源》,用饱含深情的歌声,表现了十八洞村人民脱贫摘帽后“看得见”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抒发了苗族儿女实现脱贫奔小康的喜悦心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入“十四五”时期,十八洞村将聚焦产业兴旺和乡村治理两大目标,继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经验,努力把十八洞村建设成为中国反贫困理论的实践基地、精准扶贫思想的展示窗口,让十八洞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满族儿女心向党》

  白山高 黑水长 绿水青山那是我故乡/黑土肥 稻花香 满家儿女团结花芬芳/空齐舞 喜歌唱 万众一心开创新征程/山河壮 国富强 唱首赞歌献给党

  幸福满乡 今朝谱新篇

  吉林省伊通县是满族重要的发祥地和聚居区之一。歌曲《满族儿女心向党》由中共伊通满族自治县委与满族青年歌唱家八音赫赫联合制作,八音赫赫作词、罗特作曲,旋律优美,歌词真诚朴实,表达了各族儿女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在歌曲制作的过程中,八音赫赫特别邀请了她的老师——九十高龄的满族著名歌唱艺术家胡松华、歌唱家魏金栋(满族)、歌手春雷(满族)、歌手徐子葳(满族)共同演绎,唱出了满族儿女的心声。

  伊通,古称伊敦、伊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伊通满族自治县正式成立,由此翻开了发展的全新篇章。

  近年来,伊通县准确定位区域功能和产业分工,紧密依托县域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推动“三大优势”转化,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良好生态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推动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火热的现实生活给了艺术家充沛的创作灵感。《满族儿女心向党》MV参演人员达500人,以伊通的山水风光为背景,生动展现了伊通人民在新时代努力奋斗的豪迈风采。

  《为你歌唱》

  一条条,一片片,哈达连白云/一闪闪,一弯弯,星星依月亮/一刻刻,一念念,儿女恋着家/一声声,一曲曲,歌儿唱给你/我和你心相连永远在一起/我爱你亲爱的党/为你唱赞歌

  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歌唱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共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员会、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制作,甘肃第一支裕固族兄妹演唱组合——萨尔组合创作并演唱歌曲《为你歌唱》。歌曲用简单、质朴的旋律,表达出肃南裕固族儿女对党的真挚祝福。

  肃南位于祁连山北麓、黑河上游、河西走廊中部,处在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核心地带,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

  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肃南县各族儿女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绩。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实现了裕固族的整体脱贫。

  过去,裕固族是生长在雄伟的祁连山北麓、扎根在草原、奔腾在马背、歌唱在高原、舞动在蓝天下的游牧民族。如今,新时代牧民告别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出了一条以保护生态为主的新牧区建设之路。养殖棚里牛羊欢叫,定居楼房里欢声笑语,产业园区内生机勃勃,旅游景区里游客如流,肃南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富裕起来的肃南人民发自内心地感恩党。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血液里流淌着音乐和舞蹈的因子,牧场在哪里,歌声就在哪里,他们把对党的感恩之情,融进了歌里,唱响在草原上,一曲动听的《为你歌唱》诞生了。

  萨尔组合中的哥哥萨尔感慨地说:“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百年风雨沧桑,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要为百年大党而唱,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唱。”

  《石榴红》

  皮亚曼石榴大又圆呐/各族人民心相连/皮亚曼石榴红又甜呐/火红的日子乐翻了天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成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石榴是中国的吉祥之物,大又圆、红又甜,象征着团圆、喜庆、多子多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皮亚勒玛乡位于戈壁滩中,盛产皮亚曼石榴,大大圆圆红又甜,是远近闻名的畅销物产。

  原创歌曲《石榴红》,以皮亚曼石榴为歌唱对象,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富裕的生活和丰收的喜悦,唱响了皖疆一家亲的民族团结主旋律。

  皮山县常年干旱少雨,物资匮乏,地震频发。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口援建皮山县,每年输送大批干部人才支援皮山县的教育、医疗、建设等项目,两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书写了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

  皮山县曾是深度贫困县。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等影响,皮山县群众髋关节、膝关节疾病发病率较高。2017年9月,由安徽省援建的皮山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显著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就医条件。

  67岁的麦合苏提·麦麦提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年轻时在建筑工地干活,膝盖受损严重,拄着拐杖都走不稳。他尝试着在县医院先做了一条腿关节置换手术,手术费用共计5.2万元,报销完只花了8000元。

  2020年6月,安徽省投入100万元开展“皖疆关爱”行动,对皮山县16个乡镇的老年群体进行筛查,实施关节置换术。麦合苏提借此机会,给另一条腿也做了手术。这次他一分钱没花,费用全由援疆资金承担。

  “现在日子美着呢!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安徽的好医生!”麦合苏提拿出一把都塔尔琴,奏响了悠扬的旋律。

  《阿佤感恩共产党》

  不愁吃穿/走进了小康/阿佤生活变了样变了样/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

  阿佤再唱新歌感党恩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上世纪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传唱大江南北,唱出了佤族群众过上新生活的喜悦,唱出了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

  新时代,佤山人民再唱新歌,表达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佤山人民听党号召,坚定脱贫信念跟党走,“直过民族”一跃千年,生活发生大变样的喜悦心情。

  左都村,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雪林乡。这是一个佤族聚居的古老村寨,至今已有480年的历史。

  曾经,左都村是全乡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3户1683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左都村焕然一新,群众住进了安居房,村组通了硬化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2019年,左都村各项指标全部达到退出标准,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佤族小伙鲍岩块是雪林乡小学的一名音乐老师。在脱贫攻坚走村串寨中,他发现左都村民们喜欢用佤语吟唱一首感党恩的山歌民调。为记录和传唱,他和妻子李妮妮及时任雪林乡乡长鲍翠莲,用汉、佤语结合,翻译整理了这首流淌在大山里的歌。

  当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在左都村开展时,当地村民热情地把这首《阿佤感恩共产党》唱给了远道而来的普查工作员听,朴实真挚的歌词和动人的歌声,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左都村的发展变化是澜沧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澜沧县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作用,结合澜沧县情特点和贫困现状,精准施策,探索“科技+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模式,涌现出了扎根土地的“农民院士”朱有勇、带领全村唱出致富新歌的“拉祜百灵”李娜倮等一批先进典型。

  《幸福吉祥》

  这个地方叫西藏/家家户户奔小康/生活美好民富强/日子火红久长长/党的光辉照边疆/人人当自强/勤劳致富家家忙/幸福满心上

  雪域高原生活美好人民安康

  2018年,安徽省安庆市音乐教师韩龙,响应党中央援疆号召,离家别子,跨越5000多公里开启援疆之路。2019年8月,援疆结束后,他再次带着梦想背起行囊踏上援藏之路,到西藏山南市完全中学任教。

  山南市完全中学崭新的藏式现代化教学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庄重而充满活力。从小以牛羊为伴的牧区孩子,坐在琴凳前,认真地弹奏着动听的乐曲。他们黝黑的双手与洁白的钢琴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眼睛里充满着渴望。

  韩龙没想到,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孩子们也可以和安徽老家的孩子一样学习钢琴。进藏一年多以来,他亲身感受了在党的领导下,西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从过去的贫困高原到如今“天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奔小康,西藏人民由衷地赞美今天的新生活。

  在雪域高原上的独特感受,激发着韩龙无尽的创作灵感。在深入西藏各个新建搬迁点采风、了解西藏人民真实生活后,他创作了歌曲《幸福吉祥》。这首歌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朴实无华的歌词、幸福欢快的藏族舞蹈,描绘了西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步入全面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龙在周末休闲游玩时,发现《幸福吉祥》竟被能歌善舞的藏族同胞搬上了大众广场舞台。看到大家幸福地舞动着,韩龙内心深感自豪。在党的关怀下,边疆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边疆民族地区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火车开进我家乡》

  美丽的临沧 我的家乡/飞快的火车穿过无量山/彝族和各族朋友心连心/感谢伟大的共产党

  交通大发展 天堑变通途

  2020年12月30日,历时5年建设的大(理)临(沧)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云南省临沧市不通铁路的历史,开启了公路、铁路、飞机、水路稳步推进的新时代。

  “列车开进阿佤山,是我们临沧各族人民的百年梦想!”大临铁路开通,阿佤山第一代大学生、81岁佤族老人田学明的喜悦溢于言表。

  大临铁路的开通,标志着“恒春之都”临沧全面融入云南省3小时经济圈,极大完善了我国西南地区铁路网布局,有效改善了滇中、滇西区域交通格局,实现全省综合交通体系互联,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边、民族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通道。

  杨天龙以大临铁路开通为契机,创作了歌曲《火车开进我家乡》。这首歌以临沧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同胞的口吻,用心用情表达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现实。

  过去,交通滞后是制约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十三五”期间,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累计投入资金 87.5 亿元,完成 2.5 万公里建设任务。群众交通出行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总体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切实为“直过民族”和沿边地区群众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交通运输保障。

  从地上到空中,一条条交通“大动脉”有效加强了云南区际、省际联系,为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各族群众快步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筑造通途。

  《你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敬爱的党》

  在人民中站立 在人民中成长/你从人民中来/为人民奋斗担当/领航啊中国 领航啊东方/你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敬爱的党

  青年学子向党真情告白

  “一颗红星点燃了希望,百年的征程闪耀着光芒,各民族兄弟姐妹携手前进,中华民族屹立在东方。”由苑杰作词,徐丹、苑杰作曲,大连民族大学师生演唱的原创歌曲《你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敬爱的党》,唱出了民族院校师生对党的感恩,唱出了各族青年学子一心跟党走的心声。

  大连民族大学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成长起来的一所新型民族高等院校。30多年前,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大连民族大学在大连开发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开荒建校,辛勤耕耘。

  30余载,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国家民委党组和地方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政治立校,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努力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大学。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人才培养中心任务,让来自祖国各地的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立足地域优势,大连民族大学打造专业特色,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民大力量。学校先后派出119人次干部教师、10个科研团队赴贵州铜仁市担任联络员,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打造出贵州省铜仁市、大连金普新区的两个校地合作示范区。其中,学校玉屏油茶博士团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人获评贵州省和铜仁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大连民族大学的优良传统。在建党百年之时,大连民族大学师生用歌声向党表白,共话民族团结,凝聚青年学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版图文来源:中国民族报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