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百年来党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不断深化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茶马古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来党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不断深化

□ 青觉

  百年风雨,百年辉煌。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为世界作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体现在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肇始于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实践中。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此,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华民族与国家、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等多重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李大钊就提出,“吾国历史相沿最久,积亚洲由来之数多民族冶融而成此中华民族,畛域不分、血统全泯也久矣,此实吾民族高远博大之精神有以铸成之也”“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矣”。

  1921年至1935年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多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但对该词的含义并未进行清晰界定。我们党主要在反对帝国主义的语境中,以“中华民族独立”“中华民族解放”为核心话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宣言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作为中共中央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发刊词提出,“我中华民族为被压迫民族自卫计,势不得不起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

  恽代英和李大钊从国内民族关系的角度来阐述中华民族。恽代英在《论三民主义》中指出,“我们不是仅为汉族的利益而革命,是为全体中华民族的利益而革命。所以革命亦不仅是汉族所应做的,是全体中华民族所应做的”。恽代英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主张通过不同民族联合的方式进行革命,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李大钊在《人种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相同历史和文化的人群。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大旗,瓦窑堡会议作出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判断,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认识深化的重要节点。

  1938年,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杨松提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外来说,中华民族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因而它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核心,它团结中国境内各民族为一个近代的国家。这一基本判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有了一个总体的指导方略,有力地增强了正处于抗日救国大潮中的中国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

  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对中华民族的内涵作了总括性的说明:“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是世界上最勤苦耐劳,最爱和平的民族。”不仅明确阐述了中华民族的人口构成和民族构成,还对中华民族的特性进行了阐发。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构成、基本使命等方面作了精辟阐述。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结果,对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挽救民族危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强调必须注意民族平等,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提倡民族团结。正是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任,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巩固新生政权、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重要任务。在此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下,党的首要使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发展与进步事业,巩固并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如同毛泽东所言,“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1949年至1978年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主要聚焦于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层面,并从人民的整体联合视角来理解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1949年,毛泽东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在起草的会议宣言中强调“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宣言呼吁,“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用伟大的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拥护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联合与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其与新中国国情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人民大团结”“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民族整体团结观,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框架,在民族地区开展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彻底铲除民族剥削和压迫的根源,逐步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增进各族人民的互帮互助与团结。

  正如毛泽东指出“汉族和少数民族要互相帮助”,邓小平强调“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可以说,在这种互助互信观念指引下,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有力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赋予了中华民族以新的内涵,即在互助互信的民族大团结观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民族团结进步,并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富裕层面来促进民族进步、振兴中华民族、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1990年,邓小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围绕现代化建设和繁荣进步事业,在跨世纪的阶段,江泽民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2005年,胡锦涛进一步指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党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进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等重要论断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

  纵观世界,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人民幸福为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

  新时代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内涵丰富,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新时代,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书写中华民族史乃至人类史上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本文是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号18VSJ092)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