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格萨尔王传》百部汉译工程启动
辽宁省各族群众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在沈阳举行
版画作品《初踏黄金路》:翻身农奴的新生与心声
文旅部发布 《“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7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画作品《初踏黄金路》:翻身农奴的新生与心声

□ 赵盼超 吴洁琼
《初踏黄金路》是现代画家李焕民创作的一幅版画,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资料图片

  

  历史上,西藏曾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广大西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画家李焕民创作的《被挖去双眼的农奴》等美术作品便是西藏同胞长久以来受剥削、被压迫的苦难生活的反映。1959年3月2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使百万农奴翻身获得解放,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进行土地改革,世世代代受尽剥削压迫的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雪域高原的人民积极投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版画作品《初踏黄金路》就是李焕民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美术佳作。

  《初踏黄金路》创作于1963年,描绘了藏族同胞穿梭于田间运送粮食的劳动场景:在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上,互助组的藏族妇女们牵着满载粮食的牦牛,迈着矫健的步伐,从青稞地走向打麦场,一派农忙景象。她们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洋溢着收获劳动果实的喜悦。李焕民在谈及这幅作品时曾感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废除了千年的农奴制度,是藏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百万农奴从此从“只有影子是自己的”变成了有土地、草场、牛羊的主人。

  绚烂的色彩,恣肆的刀法,欢快的节奏,是《初踏黄金路》带给观者的第一感受。金黄色配以藏红色,形成画面主基调,色彩纯净而明快;刀法简练而利落,注重表现其力度和写意特征;节奏张弛有度,呈现出和谐的秩序感和韵律感。在构图上,作品则巧妙营造出一种空间美。作为画面主体的两位妇女,身着传统藏族服饰,有着不经修饰的天然面庞。她们并非伫立在原地,而是一前一后沿着金色大道向我们走来,形成了流动灵活的空间美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要“说事”,也要“谈美”。西藏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初踏黄金路》立足这一重要的时代背景,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向美的深处挖掘。画家李焕民在这幅作品中,将客观物象与木刻语言进行转换,将体认和思考融于作品创作,营造了浑厚和辽远之美、富饶和力量之美。画面最前方的妇女将一只袖子洒脱地搭在肩上,另一只手牵着牦牛。后面的妇女更为活泼,将外衣围在腰间,发丝在风中飘扬。二人昂首挺胸、毫不羞怯,肢体自由舒展、步伐肆意潇洒,焕发着新时代女性吃苦耐劳、坚强勇敢、乐观向上的光辉。作为参与劳动的个体,画家淡化她们的身份和性别,突出表现她们翻身作主、自食其力,成为新中国平等自由的劳动者的一面,赋予她们的是力量之美,是崇高的、圣洁的人性之美。

  当然,艺术形式需要主题内容的支撑,这幅作品就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典范。这与画家的生活体验与创作巧思是分不开的。画家李焕民第一次进藏在1953年,那时西藏还没有实行民主改革,李焕民的创作遭遇重重困难。后来,在进藏干部的带领下,李焕民学习民族政策,把尊重藏族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当作纪律贯彻执行,还曾以区委干部身份参加医疗大队,亲眼见证了进藏医生们风餐露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救治病人的情景,深刻感受到白衣天使们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作为西藏民主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李焕民用一辈子去描绘藏族人民,表现西藏的真实生活,这是其作品真实可感、直抵人心的原因所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是对优秀艺术创作思想与实践精神的凝练与升华,《初踏黄金路》正是这样的作品。“初”象征着农奴翻身得解放的新生,“黄金路”则昭示了党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美好的明天,传达出他们对党衷心拥护的心声。前人言,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初踏黄金路》正是一首表达对民族地区关切之情的动人诗歌,也是反映时代进程和社会变革的交响曲。

  回望《初踏黄金路》,就是回味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获得幸福生活的历史。如画家本人所言:“从青稞地到打麦场不过一里之遥,藏族人民却走了一千多年,这是一条历史的路。初次踏上这条金色道路的人,其心情是开朗的,他们走出了自信、自豪、自尊。”如今,苦难早已远去,但历史依然雄辩地证明:西藏的前途和命运与伟大祖国紧密相连,西藏的发展和进步与祖国的稳定繁荣密不可分。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