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西:“红色文化+民族团结” 建设边境地区“模范长廊”
让互联网成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甘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8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西:“红色文化+民族团结” 建设边境地区“模范长廊”

□ 卞成林 刘金林 龚世扬
广西宁明县开展红色影片进校园活动。郑中生 饶友江摄

 

  广西位于祖国的南疆,其西南部的东兴市、防城港市防城区、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靖西市、那坡县共8个县(市、区)与越南接壤。广西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建设“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以下简称“模范长廊”)的过程中,广西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作用和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作贡献。

  深刻理解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广西边境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产物。如1930年,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发动了龙州起义。龙州起义纪念馆是纪念龙州起义、创建红八军的专题纪念馆,馆藏的革命文物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当地各族群众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真实展现了共产党人和当地各族群众忠贞爱国、无畏生死的革命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充分认识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广西边境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革命旧址、战斗遗址、先辈故居、烈士陵园、纪念碑园等星罗棋布地分布在边境一线,其中不少处在边境0—30公里范围内。如凭祥市的3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那坡县与滇黔桂边区革命活动相关的系列遗迹,防城港市防城区与粤桂边区革命活动相关的系列遗迹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模范长廊”建设的区域范围高度重合,有些红色文化资源直接嵌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屯、社区以及当地民族中学内。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准确把握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国际意义。广西边境地区不乏具有国际实践意义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东兴市的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龙州县的中越烈士墓园、靖西市的个宝水利工程友谊纪念碑等,无不展现出中越两国人民共患难的革命友谊。20世纪三四十年代,越南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胡志明和其他越南革命者在广西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足迹,如靖西市的胡志明革命活动旧址、越南共产党驻龙州秘密机关旧址等。这些文化资源对巩固两国人民传统友谊、促进世代友好具有积极作用,是边境地区两国搭建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广西在建设“模范长廊”过程中,应将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结合起来,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打造极具特色的“模范长廊”,使其切实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出台一批“红色文化+民族团结”指导性文件。加强顶层设计,从自治区层面指导边境8个县(市、区)出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办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法等政策性文件,结合各地实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贯穿其中,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关键内容纳入其中。建议由地方党委牵头,统筹文旅、党史、退役军人事务、民委等部门,成立会商协调机构,进行总体规划和直接指导,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程度,并将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其重要目的,从而压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体责任,让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有底气。

  创建一批“红色文化+民族团结”示范性基地。以红色文化资源密集度相对较高的龙州市、那坡县、东兴市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区),构建“红色文化+民族团结”教育示范长廊。一方面,可将独立的各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纪念设施、红色纪念场馆等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点;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进村屯、社区、校园,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区,从而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阵地,让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接地气。

  开发一批“红色文化+民族团结”文化精品。以边疆地区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保卫、巩固、建设和发展祖国边疆的历史为依托,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宗旨,开发一批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文化精品。如策划革命文物展览、出版爱国故事读物、编创各族人民心向党文艺作品、研发红色文创产品、开发红色旅游景区和线路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从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让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具活力。

  培育一批“红色文化+民族团结”专业型人才。积极构建和完善边境地区“红色文化+民族团结”人才体系,坚持“请进来”“派出去”相结合,在引进外来优秀人才的同时,大力培育本土化人才。着眼培育一批善于挖掘、整理和保护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型人才,培育一批善于开发、运营和管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型人才,培育一批善于解说、展示和传播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型人才。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善用红色文化资源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专门人才,从而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人力资本,让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聚人气。

  【作者简介:卞成林,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刘金林,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龚世扬,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边疆多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调查、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号:18ZDA270)的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