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西:“红色文化+民族团结” 建设边境地区“模范长廊”
让互联网成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甘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8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

□ 宁军

  甘肃是多民族省份,做好民族工作十分重要。全省有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21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市)、36个民族乡镇,民族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3%。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为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了贡献。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民族地区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强化党的理论武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地区实际,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指导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甘肃民族地区要继续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和民族团结教育,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甘肃民族地区要继续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发挥甘肃民族地区的地缘优势,把自身打造成“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和重要区域。要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立足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缩小和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民族地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整合优秀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甘肃民族地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如,加大力度抢救裕固族的民间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和利用藏毯制作技艺、玉雕制作技艺等形成文化产业。要通过挖掘甘肃民族地区能够反映伏羲文化、炎黄文化等的共同记忆符号,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广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要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在此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着这片土地。比如,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是各民族往来、迁徙、交流、融合非常频繁的地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这里交流交融、共建共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缩影。在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甘肃民族地区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要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实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行动,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积极发声、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营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研究 ”(项目号:YB103)的阶段性成果。】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