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着力点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8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着力点

□ 王世忠 王明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各级各类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少年心灵深处,对于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从历史国情教育、打造教育平台、促进成长成才等方面着力。

  将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的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深入挖掘历史上各民族唇齿相依、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历史事实,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图景,广泛宣传各民族团结进步、“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要结合学科特点,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国家形势与政策教育,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以史鉴今,让学生正确认知我国的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以“四史”教育为切入点,紧密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践史和奋斗史,引导各族学生实现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打造课堂教学、社会生活、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课堂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传播系统知识、培育学生品行、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如校园文化培育、集体活动开展等。学校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应整合各类资源,坚持整体联动,让课内和课外互相融合,从课内课外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创新教学方式,积极营造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坚持课内引入、课外带动,探索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标准,把教育成果转化好,形成课内与课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生动局面。建立完善课程联合开发机制,可由民族院校牵头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通识课程,成熟后进行复制推广。开发相关配套课程资源,大力支持地方和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与本校优势的精品课程。坚持春风化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多维度、立体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示范引领,让各族师生在身边人、身边事中感悟真谛,生发友爱、关心、互助、团结的同胞情感,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个人成长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引导广大学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生励志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各族学生主动对标新时代奋进者标准,将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努力争做新时代奋进好青年。学校要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挖掘整理各地各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总结出值得借鉴、能够推广、可以复制的教育载体、方式,广泛推广运用,从而保证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长效,压茬推进。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