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周刊·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展示草原文学的另一种面向
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书写新疆故事
西藏波密:校园内外习非遗活态传承别样美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8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波密:校园内外习非遗活态传承别样美

□ 陈尚才 格桑边觉
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多吉乡,央宗和多吉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一起唱“波央”。 新华社记者 詹彦摄

  

  “手要有力量,转身要利索,脚抬高,幅度要大。”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多吉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49岁的索朗扎西手持铙钹,脚步稳健,一边领唱,一边示范。身后跟着10名小学生,在认真模仿。

  索朗扎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达颇夏卓”传承人,这种舞蹈也叫战胜舞,以豪迈的舞步、高亢的歌声抒发对凯旋勇士的祝福。他说,这个舞蹈对舞步、唱腔和歌词均有严格要求,一定要跳出力量感来。

  波密,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东段,古称“博窝”,据传是西藏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的出生地。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近年来,波密将非遗传承重点向学校倾斜,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使学校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示范基地。

  与“达颇夏卓”一样,“波央”也是西藏自治区级非遗。“波央”流传于波密及周边县,以吟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反映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赞扬劳动者的智慧和勤劳勇敢的精神。

  得益于“非遗进校园”活动,波密县“波央”传承人央宗终于不再为担心该项非遗失传而苦恼。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央宗在各所学校选拔好苗子,教孩子们学唱这种古老的波密民歌。“选拔的学生不仅要声音好,而且要肯花时间练习。”央宗说,学好“波央”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10岁的桑阿卓玛在多吉乡中心小学上四年级,在老师的鼓励下,二年级时加入了“波央”社团。“我很喜欢唱‘波央’,现在学会了三首,希望以后能成为老师们那样的传承人。”她说。

  “10岁时,我就跟着外婆学唱‘波央’,已经唱了31年。”2016年,由广东省援藏工作队牵线,央宗第一次走出西藏演出。在广州,有几位老人听了她的演唱,激动得直落泪。“当时看到他们哭了,我也哭了,我觉得一切都很值得。”每次唱起“波央”,央宗就会想起外婆,想起在高山牧场学唱“波央”的情景。

  外婆的“波央”只唱给家乡人民听,而央宗则把“波央”带到更远的地方、更大的舞台,唱给更多的人听。2018年夏,央宗有机会到北京演出,演出地点是国家大剧院——那里可是她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地方。

  如今,央宗已成为波密县民间艺术团的专业演员,每个月她都会到多吉乡中心小学,给孩子们传授“波央”的发音、吟唱技巧。央宗希望能创办一所自己的学校,把“波央”教给更多的人传唱。她还想以自己的学校为纽带,让波密帕熊热巴舞、西巴斗熊戏、波密曲艺“说白”等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

  “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走进波密县中学,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操场上,几百名学生正在跳“波卓”舞,场面壮观,这是孩子们的课间操。据介绍,波密县的13所中小学,已全部将课间操改为跳“波卓”舞。学生们在课间学习非遗技艺、传承非遗文化,乐在其中。

  “我四年级就加入社团,开始学波卓舞、热巴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自己能学好,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文化。”波密县中学初一学生次仁旺秋说。

  2015年以来,波密县每年定期举办“少儿波卓波央比赛”,并选派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节目编排,传统的非遗文化有了广阔的传承发展空间。

  林芝市波密县艺术团团长德庆说,截至目前,波密县共有23个非遗项目,其中自治区级项目10个,市级项目2个,县级项目11个。“‘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零距离接触、亲身参与感受非遗魅力,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引导孩子们认识、传承好非遗。”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