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周刊·文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教师座驾的变迁
高山环抱喀拉峻
我与书籍打交道的方式
八月芡实遍芳塘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9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月芡实遍芳塘

□ 徐晟

  “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满稻田。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江南八月,是鸡头米成熟的季节。

  鸡头米,学名叫“芡实”,俗称鸡头米、鸡嘴莲、刺莲藕等。《本草纲目》记载:“芡茎三月生,叶贴水,大于荷叶,皱纹如彀……花在苞顶,亦如鸡喙及猬喙。”芡茎柔软,出水后立不起来,所以芡叶总是漂浮水面,时常“风翻芡盘卷”。

  初生的芡叶,颜色嫩绿,浑身布满皱褶,边缘翘起,状如果盘。长大的芡叶,叶面青绿,叶底绛紫,铺在水面,比车轮还大。宋代诗人苏辙“芡叶初生绉如谷,南风吹开轮脱毂”的诗句,把芡叶的形态,写得活灵活现。

  芡实之所以叫鸡头米、鸡嘴莲等,主要是因为其果实酷似鸡头,苞顶花如鸡喙。乡下人命名,土气是土气,但往往形象、逼真。

  芡实成熟,一般在农历八月。“秋风一熟平湖芡”,初秋的风,吹熟了田里的稻子,也吹熟了水中的莲蓬、菱角和芡实。

  “彩舫下垂杨,深入荷花去。浅笑擘莲蓬,去却中心苦。”莲子熟了,成群结队的采莲人,泛舟荷塘,边赏荷花,边剥莲蓬。

  莲子一熟,芡实紧跟着也熟了。芡实虽有“水中人参”的美称,但果囊浑身是刺,活脱脱就是一只蜷缩着身子的小刺猬,捞芡实可不像摘莲子、采菱角那么诗意浪漫。

  家乡人把芡实叫做鸡头苞。小时候捞鸡头苞,女孩子怕划伤手臂,只站在塘堤上用竹竿绑着镰刀去割。男孩子就不同了,上衣一扔,只穿短裤,直接下水去捞。

  鸡头苞叶上的刺扎人,捞之前先将它翻到一边,然后深吸一口气,一个猛子潜入水底,双手迅速插进鸡头苞根部淤泥之中,扯断根须,奋力拽出水面。初秋的水虽然有些微凉,但深水区的鸡头苞梗长茎壮,果实硕大,收获颇丰。

  鸡头苞梗像藕带,可以做菜,腌制、清炒,味道俱佳。

  成熟的鸡头苞外表有一层半透明的包衣,用舌头轻轻一卷,包衣褪下,舌尖凉沁沁的,有丝丝清甜。里面的米粒,外壳较硬,用牙咬开后,那味道如煮熟的板栗,微甜中带一点儿涩。

  将鸡头苞扔进灶膛烧熟了吃,香味更加浓郁,吃起来更有味道;将晒干的鸡头米炒熟后揣进兜里,上学路上,我们的嘴巴都是香的。

  八月芡实遍芳塘,眼下正是捞芡实的季节,住在城里的我,又想起老家满塘满堰的鸡头苞。

  “芡盘每忆家乡味,忽有珠玑入我喉”,那熟悉的味道,在舌尖上打滚,在记忆里欢跳……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