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体教融合助力 教育振兴
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各族学生心灵深处
持续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抓住关键群体、关键阶段,四川中小学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各族学生心灵深处

□ 川民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伴随着雄壮高昂的旋律,全体少先队员高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120名新队员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

  日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寄宿制小学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大队活动。充满仪式感的入队活动,激励着队员们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让光荣感与责任感在心灵扎根。

  学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今年以来,四川紧紧抓住学生关键群体、中小学关键阶段,在中小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努力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各族学生心灵深处。

  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今年2月,四川启动全省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工作,在10个市(州)推选14所中小学作为首批试点校。四川省民宗委联合有关部门,指导各试点学校从3月春季开学起,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党的建设、思政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绵阳北川永昌小学自4月以来,组织全体师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近600名“小小红色宣讲员”,深情讲述刘胡兰、王二小、杨靖宇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抒发爱党爱国之情。

  各试点学校紧扣主题主线,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以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墙报板报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为引领的各民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

  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今年3月起,四川举办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舞台剧展演活动。21个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民族宗教部门以及各中小学校精心组织,有1000余所学校报送1300多件作品。经专家层层评选,146件优秀作品入围决赛,相关作品在“四川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展播。参与师生通过校园舞台剧展评作品创作、排练、表演,沐浴红色经典,领悟百年党史,厚植了家国情怀,增进了“五个认同”。

  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展演的《誓言无声》,以红军长征时期的“彝海结盟”为素材,展现了民族团结的不朽丰碑。

  “通过参加这个作品的创作、排练和展演,师生们深刻理解了‘彝海结盟’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一位参与编排的老师说。

  今年5月,四川省民宗委在成都启动“同运动·一家亲”项目。重点选取在四川乃至全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运动项目,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扩点扩面、提质增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化和实体化。

  四川省民宗委负责人介绍,“同运动·一家亲”项目主要在全国、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和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实施,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学校+运动”的方式,找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学校运动项目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体育项目增进交往、促进交流、推动交融的重要作用,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全面推行“一村一幼”“学前学普”活动

  “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鱼……小朋友们要记住,千万不要闹笑话。”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麻栗镇干海村幼教点,教室里传出孩子们稚嫩的诵读声,普通话流利,发音标准。

  “这是大班的孩子。”幼教点园长安晓春介绍,干海村是彝族聚居村,这些孩子没进入幼教点学习之前,完全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现在已经能用普通话交流,靠的正是“一村一幼”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普及。

  按照“先三科教材、先义务教育、先起始年级”的思路,从2020年秋季学期起,四川分类分阶段推进国家三科统编教材使用,计划到2025年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各年级三科统编教材实现全覆盖。

  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语言关、文明关和安全关,四川科学规划和建设村级幼教点(园)。截至今年9月,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实现了村级学前教育全覆盖,并依托“一村一幼”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帮助农牧民儿童攻克学习“语言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语言基础,累计惠及55.6万余名农牧区儿童,深受农牧民群众称赞。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