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周刊·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山水情·万物灵·人间乐
左江花山岩画:镶嵌在壮美山河间的中华文明画卷
讲述“和谐多样 命运共同”的中华民族故事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10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水情·万物灵·人间乐
——评何永飞诗集《神性滇西》
□ 李濛濛

  作者:何永飞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神性滇西》是诗人何永飞献给滇西这块神奇辽阔的灵性之地的赞歌,诗集分为“山水经”“灵物志”“众生谱”“时光令”四个部分。诗人以敬畏的姿态,走进这里的一山一水,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融入笔下,书写了滇西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何永飞写滇西并不纠结于那些地方风物的常识性特征,而是以此作为背景,着重于自己的感悟,直接呈现诗人心中的滇西世界。在他的笔下,滇西的一山一水充满情感、一草一木皆有灵性,它们可以净化人间愁怨、治愈人间悲苦,给予人们爱和希望。

  在滇西,人们对每一片海都心存敬畏,对每一条河都怀抱善念,“面对洱海,敬畏丛生,刀锋要转过去/网要开一面,谁都不敢将邪念投入水中”。滇西这块土地,在抗日战争中曾遭受过屈辱,“西边的怒江,把大小群山赶得到处跑/可赶不走一个个浸满血泪的日子和故事”;那些充满灵性的山水万物见证了这块土地上的疾苦,“一堆败叶,一堆枯草,一堆乱石,都能见到”;但是,它们仍以自己的姿态抚慰痛苦、彰显斗志,“粗大的松树,出生就与这座山绑在一起/炮火很猛烈,子弹很凶残,可它们没有选择逃跑/以英雄的姿态,坚守自己的阵地,与故土共存亡”。这种情感屡屡出现在何永飞的诗中,尤其是在《松山行》《攀枝花,江边的火炬》《滇西安魂曲》等长诗中,这种咏叹愈发浓烈。

  尽管世间时有挫折和险恶,马缨花会被带到陌生的城市,“栽进没有任何养分和温度的骨肉里”;金沙江里那五彩的石头,也免不了被养在“漂白粉味儿的自来水”中。那么是否只有逃避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在滇西,我们在天地万物间可以找到更好的答案,“云彩现身的地方,都有出口/闪电现身的地方,都有奇迹”,深山中也能找到出路,清水里也能获取滋养,在滇西山水的启迪下精神得到升华,肉体也就一身轻松了;“老虎给蚂蚁让路,不会降低身份/明月装饰破屋,不会失去圣洁”,唯有相互尊重和包容,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这是诗人从滇西充满灵性的万物中获得的启示和智慧。

  何永飞写滇西山水,也写生活在这山水之间的滇西人民,他们的悲欢离合构成了一幅滇西众生谱。他写百岁老人的葬礼,写拼命劳动以换回孩子读书机会的坚强母亲,写为了生活而奔波的年轻人,还写了劁猪匠那充满戏剧的一生,甚至还写下了自己的忏悔。同时,他也歌颂那些“骨头雪白”的抗战老兵,他们的英雄事迹是“最好的爱国誓言”“会萌发万丈朝霞”;他还深情吟咏“我想用月光为你做一件嫁衣”的纯洁爱情,歌颂像夫妻树那样“在云端亲密拥抱”“对饮清风”的美好婚姻。

  滇西的山水滋养着滇西的人民,滇西的人民使这片土地充满了灵动和活力,他们是平凡的,但他们的爱恨情仇谱写了滇西传奇,也书写了人生智慧。即使是凤羽街一位出售香火的老人,她的一生也值得我们品味。当我们在为她年复一年的苦与累而心酸,为时光一点点掠夺她的生命而叹息时,她却在“抚平一张起皱的纸,唇角带着微笑”。那种历经风雨的淡然和知足感染了诗人,也震撼了读者,于是诗人悟到“枯叶放下枝头的虚荣,返回泥土深处/生命的轻,让每一次重生都绿意盎然”。滇西的山水教会我们尊重和包容,滇西的人民告诉我们生命的轻与重从来都不是绝对的。

  于是,诗人怀着深情和热爱为滇西的山水万物和众生百姓奏响了一曲滇西时光令。在这曲时光令中,诗人透过化石回溯远古时代,研究那可能盛过“花朵”“五谷”“字画”的出土瓷器中的悲欢;回到那早已长出“参天大树”的古战场,回忆那“活在一粒洁白的盐里”的古老村庄,思念那些曾和自己“玩捉迷藏”的已远去的亲人。回忆是对一段历史的缅怀和铭记,更是为了循着历史的脚步坚定今天的美好和幸福。

  进而,在舒缓的回忆中,我们迎来了时光曲的高潮,那是对回忆的安放和对未来的希冀。“大寒之后,暖阳发给万物新的生存证”“生命再次前行”“小溪亲吻石头”“田野打开虫子的歌喉”,万物勃发、万象更新;“忧思置于昨天,花朵按响新时代的门铃”“生命删除冷漠,冰与火,握手言和”,老去的猎人也将“仇恨转换为友爱,猎杀转换为保护”“一切刚刚好”“后面的千年时光,活色生香”,所有的一切都在时光中得到祝福,滇西大地上一片和乐安宁。

  在何永飞眼中,滇西的山水有光泽,滋养人们的性灵;滇西的万物有热度,启迪人们的智慧;滇西的人民有力量,构筑了一幅滇西大地欣欣向荣的动人画卷。这是何永飞书写滇西的源泉,更是让他成为一名不知疲惫的滇西歌者的不懈动力。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