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将弘扬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教学
面向世界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体系
延安民族学院“团结”理念的价值意蕴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1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安民族学院“团结”理念的价值意蕴

□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吴明海

 

  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而创办的一所专门学校,成立于1941年9月18日。开学之初,毛泽东应广大师生热情要求,亲笔题词“团结”相赠,“团结”不仅成为广大师生的座右铭,而且成为延安民族学院的办学理念。在延安民族学院成立80周年之际,重温“团结”二字,愈发感受到这一办学理念的深刻意蕴。

  1941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持续了整整十年,战争处于十分艰难的相持阶段。中共中央选择在这一天宣布成立延安民族学院,体现了对时局、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在军事上大举入侵中国,而且在认识上混淆是非,否定中华民族的存在,千方百计挑拨我国各民族的关系,企图灭亡中国。

  1937年,毛泽东在《祭黄帝陵文》中针对“人执笞绳,我为奴辱”这种亡国灭种的绝境,大声疾呼“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一针见血地剖析道:“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面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其中,民族教育始终是有机组成部分。

  长征结束后,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从1935年11月开始,中央党校先后在瓦窑堡、保安、定边、延安办学,并设立少数民族班。1937年7月,中共中央创办陕北公学,设有民族部,开始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延安民族学院就是在中共中央党校民族班与陕北公学民族部基础上成立的。学院坚持的“团结”理念,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体现。《延安民族学院校歌》唱道:“我们是各民族的优秀子孙,我们是中国真正的主人。……让我们携起手来,高举起民族革命的旗帜,迈步走向平等,幸福,各民族团结的新中国。”

  对延安民族学院的团结氛围及其历史使命,老校友布赫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延河水滋润我们成长》一文中回忆道:“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青年,为着民族解放这一共同的理想信念汇合到一起。尽管大家操着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民族语言,但怀着同一个心愿,朝着同一个方向,沿着同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在前进。”

  1941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上指出,“延安是专讲团结的地方,这里有清真寺,有蒙古文化促进会,有民族学院”“我们是有灵魂的,我们紧拉着手,团结起来,亲爱互助,那么就会把法西斯活活挤死”。

  “我们是有灵魂的”,在中国,这种“灵魂”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安民族学院的“团结”理念,正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蓬勃激发的生动注脚。新中国成立后,沐浴着党的光辉,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