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上一版3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21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推动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成都实践
□ 田野
各族群众参观成都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
成都邛崃市南宝山镇木梯村羌族文化活动。
成都市武侯区吉福社区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的学生学习创作唐卡。
成都都江堰市银杏街道朝阳社区举办美食共享活动。
成都市双流区欧城花园小区各民族群众共商共议促小区和谐发展。
成都市金牛区援建甘孜州石渠县文化体育馆。

  厚载4500年城市文明的成都,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典范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现代的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是地处我国西部的超大城市,也是西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城市。成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2020年全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达20.23万人,还有外地来蓉少数民族人员29.86万人。成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相聚在成都的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交往交流交融之歌。

  聚焦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冬日的寒风虽然有些刺骨,但正在成都锦江区沙河街道汇泉路社区参观学习的一群中学生却热情高涨。这里拥有四川省首个集中宣传和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地——成都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2021年8月试运行以来,这里已接待了来自学校、机关和企业的多个参观学习团。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邛崃市南宝山镇直台村等地也相继建设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作为集中宣传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的独立性、实体化平台,其作用逐步彰显,在各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产生了积极反响。这些是今年成都市着力打造的民族工作品牌项目和亮点工程。成都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除了搭建宣传教育平台,成都市还注重浸润式宣传,制作投放《成都各民族和谐温馨家园》《蓉城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等5部公益宣传片,举办“蓉城一家亲——讲好民族团结成都故事”“蓉城一家亲·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活动,编发《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20问及习近平总书记金句摘录》《少数民族服务指南》《民族团结成都故事集》等宣传资料2万余册,在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人人谈”专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积极营造“人人珍惜民族团结、人人爱护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充分凝聚“蓉城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的城市共识。

  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沙朗跳起来、米酒端起来、羊皮鼓敲起来……在邛崃直台羌寨里,鼓声点点、羌笛悠扬,羌族沙朗、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刺绣、羌笛等非遗项目的活态展示让人目不暇接。来自资阳的游客李欢表示:“没想到在邛崃还能感受到这么原生态的羌族文化,简直是意外之喜。”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沙朗、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刺绣、羌年、羌族口弦演奏与制作技艺都是成都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成都邛崃市南宝山镇直台村、木梯村是“5·12”汶川地震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受灾群众异地集中安置点。为帮助各族群众全面融入成都大家庭,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成都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两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海拔高、夏季气温低的自然条件,挖掘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先后开办了农家乐190余家,“跳沙朗、听羌笛、住羌家、喝咂酒、品羌食”的自驾游模式已初具雏形。“真是耍起就把钱挣了。”当地原生态文化表演队的成员表示。为游客表演羊皮鼓舞、羌笛、沙朗等羌族文化特色节目,不仅能增加收入,还有力地推动了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随着2021年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落户直台村、木梯村,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的抓紧建设,直台村和木梯村已不仅是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活力平台,更成为了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基地。

  除了打造集高山生态游、民族风情游为一体的新羌寨,成都市每年还举办藏历年、羌历年、彝族年和那达慕等民族节庆活动,建成“蓉城一家亲”主题公园广场3个、“社区民族文化之家”20个和“成阿0公里”“茶马古道市集”等民族团结文化地标,扶持唐卡绘画艺术交流中心、羌绣传习所等非遗项目培训推广中心,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使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语言通,人心通。成都市建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培训基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来蓉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常态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帮助其全面增强发展能力,更好更快融入城市生活。7月,金牛区银沙社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上的几名新疆籍同学做成了一件“大好事”。今年夏季河南遭遇罕见强降雨天气,暴雨成灾。培训班上的新疆籍学员苏莱曼在网上看到河南汛情的新闻后焦急万分,特别是得知暴雨后许多食物都无法食用后,第一时间就想到做烤馕送过去,因为烤馕能充饥又耐储存。与班上的同学图尔贡、阿巴拜克热、麦麦提商量后,大家分头行动。7月23日晚上12点,5000个爱心馕集结出发前往河南。24日,5000个馕便送到了河南群众手中。苏莱曼说:“我们在培训班学习了很多知识,很感谢成都对我们的就业培训和语言培训。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是民族团结的一家人,所以当知道河南遇到大雨灾害时,我们就想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河南的兄弟。”

  创新示范创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成都是四川及周边省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转站,每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400万人次。成都市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在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过程中,一批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民族团结之花在蓉城大地竞相开放。

  最近,在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又迎来一批新学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彝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在这里跟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拉孟老师学习唐卡的绘画技艺。成立于2014年的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使用吉福社区免费提供的教学场地,几年时间,已经有近1400名学员在这里学有所成,他们中100余人已被认证为省级和州级唐卡绘画技艺传承人。成都市积极探索做好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方法路径,以社区服务为载体,文化互动为抓手,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拉近各民族群众间的“心灵距离”。位于成都市西南的吉福社区有汉族、藏族、羌族、回族、土家族、维吾尔族等18个民族居民2.3万余人。围绕各族群众需求,社区以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为纽带,建立起民族文化之家,为辖区各族群众相互交流、共同活动搭建平台。

  “进社区”是成都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中的“一进”,成都市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建设统领民族工作,形成了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工作格局,将工作创新推进到飞地园区和两新组织,建立了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服务中心、民族工作亲情服务团等品牌项目。

  “《民法典》双语普法工作进展很顺利,已经和民族出版社达成合作意向,即将启动相关书籍、教材的整理编纂,请大家根据分工安排,抓紧做好相关资料准备工作。”这是成都市祥瑞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服务中心主任罗金云正在向中心团队的律师和工作人员安排工作。成都市祥瑞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服务中心于2011年由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牵头成立,力求整合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专业力量优势,共同打造立足成都、覆盖四川、辐射西部的法律服务体系,开展城市社区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法律服务,着力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和提升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截至目前,中心已代理113起法律援助案件,化解矛盾纠纷96起,走进成都市60个社区、学校为各族群众、师生开展法律培训130余场,受益群众约1.2万人。同时,与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白玉县等多地司法局合作,开设远程视频连线服务,为民族地区群众、宗教教职人员提供普法咨询20余场次。

  成都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注入了新内涵,增加了新亮点。全市已培育国家级、省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60个。2020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首次在民族八省区外的成都举行,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典型样本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说明了成都在多个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获得了认可。

  打造社区样板,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互嵌式社区

  成都都江堰市银杏街道朝阳社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工作室里,马善康特别显眼——正在做女红的一群人中,他是唯一的男性。大家正在赶制一批围巾,将作为社区“敬老爱老模范先进个人”的奖品。工作室里陈列了各式各样的民族手工艺品。“这些都是社区各族群众一起做的。”朝阳社区党委委员郑晨曦介绍,朝阳社区有藏族、羌族、回族、苗族、满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居民1279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0.4%,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居城市社区。社区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示范社区建设中,全力推行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管理,坚持社团、社工、社区“三社”联动,积极构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组织开展了“民族共学——羌绣”“民族共乐——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共事——民族历史文化”“民族互助——健康互助”“民族志愿者——共同参与”,5类共21节小组活动。这些活动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每次社区只要在微信群里预告下活动内容,就会有很多社区居民自愿参加。通过专业社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为居住在社区的各族群众建立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特别是增进了各民族对彼此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相互认识、相互了解,促进了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帮助,增强了各族群众的社区归属感。

  成都市坚持探索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率先开展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探索建立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培育出26个各具特色、各有依托、各显功能的互嵌式社区样板,促进了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深化基层治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7年,成都市为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要求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居民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在市委专门设立负责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改革工作的职能部门——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通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社区小切口,探索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西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心城市的成都,积极探索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创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链接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共建共治、和谐发展”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全市各族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民族团结善治带来的红利和实惠,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构建社区发展治理新格局。成都市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城乡社区减负提能增效的若干措施》和《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将民族工作纳入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和社区事项清单,基本形成党建全面引领、社区主动对接、居民有效自治、社会协同参与、法治充分保障的社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

  位于金牛区抚琴街道的西北街社区,有藏族、羌族、回族等20个民族的居民2400余人。社区以“党建+民族团结+居民共治”工作法为抓手,积极引导各族居民融入社区发展治理,组建多民族党支部、治安巡逻队、志愿服务队、看楼护院队等组织和多民族舞蹈队、西北街歌唱艺术团、西北街藏族舞蹈队3支“微队伍”,成立“和事佬”等调解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居民自治能力提升等15个“微项目”营造,构建起“党支部+自治管理小组”的自治体系,共建和谐家园,营造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睦邻友好的良好氛围。2020年9月,西北街社区被四川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辖区内力佧苑小区被评为“成都市百佳小区”。

  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两标准一平台多站点”工作模式,出台《关于开展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开展新时代社区民族工作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建设成都民族宗教数据信息系统,设立基层“一站式”服务机构519个,着力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搭建的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和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标准化体系,在坚持和加强党对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细化了33条工作具体任务和标准,注重工作量化,强调标准化和品牌化,实现服务均等化和个性化,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可操作性,提升了工作影响力,推动工作日常化、通常化和平常化,充分保障了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新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成都市强化社区治理与社会治理融合链接,建立自下而上的依法调处涉民族因素案事件“全链条”体系和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长效机制,基本实现小矛盾不出小区、大矛盾不出社区,形成了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

  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邀请辖区内退休干部、大学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和各民族代表人士等组建的“民族关系协调室”和“民族一家亲法治宣传队”,不仅协助妥善处置本社区内的涉民族因素案事件,更帮助武侯区及成都市域内其他区(市)县成功调解多起矛盾纠纷,被作为“枫桥经验·四川践行”典型推广。

  双流区多民族共居小区——东升街道白鹤社区欧城花园小区,创新实践“党组织、业主大会+业主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共同参与”的“1+211”治理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和各民族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团结带领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使曾经远近闻名的脏乱差问题小区,蝶变成为“民族团结典范、基层治理样板”的网红小区。

  协同区域合作,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成都勇担四川省“主干城市”责任,把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助力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和迈向现代化,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做好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对口支援阿坝州和甘孜州工作,出台六大援助行动计划和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十条,全面助推民族地区追赶跨越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制发《成都市对口支援阿坝州甘孜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受援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促进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成都力量。截至2021年,成都市累计投入资金36.59亿元、选派干部人才8000余人次支援阿坝州和甘孜州,助推19个县(市)脱贫摘帽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2021至2025年计划完成财政资金援助22.6亿元,实施项目援助1200个,选派各类干部人才三批次共1400余名挂职援助,帮助培训培养各类干部人才不少于5万人次。

  共建民族地区飞地工业园区。高标准建设成阿、成甘飞地工业园区,高质量培育产业生态链,不断推动园区承载能力和经济效益提升,使园区真正成为支持民族地区工业产业异地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成为民族地区群众城市就业和促进各族群众和谐共融的重要平台。截至2021年9月,成阿园区引进重大项目138个,其中规上企业9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626.79亿元;成甘园区投入资金约47.5亿元,签约落户重大项目5个。

  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气质,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则为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凝聚了智慧力量。新征程上,成都市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团结带领全市各族群众、辐射引领西部地区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成都各族群众用心浇灌的团结之花,将吐露更诱人的芬芳,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本版图片由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