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昔有“半条被子” 今有幸福日子
六盘水:“五基地” 成为创建新载体
呼和浩特:把创建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南通城里有位“老乃”警官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和浩特:把创建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学生在思政课上学习党史知识。 玉泉区教育局供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这一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全市工作大局,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取得成效。

  立体布局,高位推进。呼和浩特市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党政主要领导“双挂帅”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5个专项组,推动创建工作高效开展。市属9个旗(县、区)和各市直部门建立了创建工作专班或专门机构,各镇(街道)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构建起市、旗(县、区)、镇(街道)三级创建工作体系,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推动创建工作纵深发展。2021年,呼和浩特市出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意见,制定下发创建工作方案、工作责任清单、测评指标等文件,从细化分工、压实责任、健全机制、明确举措、强化考核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推动创建工作常态长效、制度化、规范化开展。

  全域创建,全面覆盖。呼和浩特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分层分类,精准实施“三大工程”,深入推进创建工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

  实施“示范引领工程”。通过学习研讨、辅导讲座、网络教育、读书会等形式,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持续做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两个维护”,切实当好“两个屏障”的建设者、守护人。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干部教育培训1104期、专题辅导讲座1933场、专题研讨1694次,培训干部21万人次,实现了干部理论学习教育全覆盖。

  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在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国家宪法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将创建工作融入百姓日常生活。2021年,举办“讲好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分享会20余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500余场。

  实施“培根铸魂工程”。在全市中小学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七个一”活动,即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每个学生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学习一个典型模范、讲述一个故事、学唱一首歌曲、撰写一篇作文、参观一次展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呼和浩特市分基地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揭牌,乌兰夫同志纪念馆筹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心,昭君博物院筹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心,通过校内外教育联动,切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示范引领,提质增效。呼和浩特市按照“培育点、连好线、拓展面、广覆盖”的思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建设,精心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成效显著的创建示范典型,有效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回民区三顺店社区、新城区昭君新村社区开展“民族团结模范家庭”“最美家庭”评选,举办“讲好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主题活动,打造社区“红石榴驿站”,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建设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各类社会资源,为辖区群众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等服务,实现基层服务精准化。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实施“乐民工程”,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平台,成立书法、绘画、舞蹈等群众性社团组织,组建夕阳红老年舞蹈队、同心圆乒乓球队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队伍,定期举办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呼和浩特市民委供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