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质量、特色化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
拓展民族地区林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质量、特色化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以北方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 郭艳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同时也要加强课程思政,在各类专业中贯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北方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方式,坚持“一个引领、两个落实、三个坚持相融合”的育人理念,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一个引领”:以党建为引领,培根铸魂、润心启智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全覆盖”、育人力量“大协同”、推进机制“全贯通”、建设要素“深融合”,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深刻认识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作为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栋梁,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学院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喜迎建党百年,我想对党说”“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高校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一个人成长的内在动力是拥有理想信念,要教育广大青年学子从精神上与情感上增强“五个认同”,铸就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北方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情感、感知与体验高度融合,构建党建引领、课堂化育、主题教育、实践育人于一体的育人格局,开展“每天一分钟自我教育”“走进闽宁镇实践采风”“青年大学习”“红色经典阅读”“古典诗词咏诵”“请党放心、同心抗疫”“党员志愿活动”“我为家乡做代言”等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其中,促进学生由情感体验上升到价值感知,于润物无声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精神品格,引导学生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践行者。

  

  

  “两个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与使命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使命,要发挥专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基础性人文专业,辐射历史、文化、思想、语言、文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专业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北方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立足本专业丰厚的人文资源,深度发掘课程资源中蕴含的伟大精神与伟大品格,使学生在思想引领与情感浸润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屈原《离骚》的“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一以贯之;从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家国责任的一脉相承;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张载《横渠语录》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以道德立身、以修身报国伟大志向的彰显。这些不朽篇章中无不融贯着自强不息、经世致用、责任担当等民族精神,不仅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有着示范引领的意义,也激励着当代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贡献力量。

  

  

  “三个坚持”:坚持课程思政、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汉语言文学专业集历史、文化、语言、文学等于一体,具有思想广博、底蕴深厚的专业特色,蕴含着适应时代发展、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从此意义上讲,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实现课程思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发挥专业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俯仰皆是优秀人物“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舍生取义”的忘我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在现当代文学经典中,鲁迅作品蕴含的启蒙精神,巴金作品彰显的家国情怀,郭沫若笔下的英雄性格,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怀,以及《红岩》《红日》《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无不昂扬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语言学课程中,从文字的起源到语言的应用发展,再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深刻领会到,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思想、情感与审美内涵叠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特征,更容易实现精神与情感的内化。北方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古典文学对中华文化精神的承载、现当代文学中的红色文化、中华文化中的美育实践、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自信等内容,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依托线上资源平台,将相关影像、图片、故事等拓展资源予以配套展现,重点讲授与课堂互动则在线下开展,从而使教学设计既能成体系,也具备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使学生真正从思想深处自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自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者、捍卫者。在新时代,高校要积极发挥以专业育人、以课程育人、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学生不断获得可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国家民委教改项目“民族院校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机制及实施路径——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项目号ZI21020)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