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阿拉坦仓: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体化教育体系
主持人语
王延中:紧扣主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牛汝极: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牛汝极: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任务。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核心内涵予以强调。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

  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同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治疆方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

  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审视和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新高度。我们要把这条主线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关系,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课题新要求。我认为,“坚持正确的”和“调整过时的”,就是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上述四对关系。同时,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有大量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呈现,也有各民族作者的书写创作。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原地区源源不断地从周边民族地区获得新鲜文化养分,少数民族也不断从中原地区汲取文化养分,各民族之间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展现了生动的历史画面。各民族共同性、一致性不断增强,一同奔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趋同,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现形态趋同,这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深刻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汉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才逐渐发展成为人数最多、精神资源相对丰富的民族。历史上也有相当多汉族人融入少数民族,壮大了少数民族并由此产生一些新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各民族交往范围不断拓展,交流内容不断丰富,交融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提升中华民族共情能力。共情作为人与人之间认知和情感连接的纽带,是具有动态性、方向性的社会心理过程,也是提升道德素质和中华认同的重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提高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层面的心灵共情能力,通过教育实践培育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增进国家认同。随着各民族群众中华共情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增强,中华共情得到进一步激发,必然达到中华心灵共情状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符合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选择,代表了中国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努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