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做好新时代少数民族干部工作
以人民为中心:西藏伟大跨越的基点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3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人民为中心:西藏伟大跨越的基点

□ 张晓磊

  今年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3周年。63年前,西藏经历了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实现了翻身解放,有效促进了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社会实现由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飞跃、西藏发展实现由贫穷落后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跨越,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放西藏,发展西藏,不断满足西藏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现更高层次的解放:

  

  西藏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

  

  旧西藏,上百万农奴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境地。民主改革前,在西藏约330万克(西藏民主改革前计量单位,1克约合1亩)土地中,官家占有128.37万克,寺院和上层僧侣占有121.44万克,贵族占有79.2万克,占有比例高达99.7%。三大领主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对广大农奴采取非人的压榨和剥削。仅噶厦地方政府征收的差税就达200多种。农奴为了活命,不得不频繁举债,欠债的农奴占农奴总数的90%以上。农奴制是封建社会最残酷的奴役形式,无论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民主,还是从人权的保障角度来审视,农奴制都是野蛮落后的社会制度。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正式开启了解放西藏的伟大事业。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正式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改革西藏社会制度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西藏人民的根本愿望。西藏反动上层企图永远保持封建农奴制,蓄意违反《十七条协议》,策划一系列分裂祖国的活动,最终于1959年3月10日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中央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与西藏人民一道坚决平息了叛乱,并决定在西藏进行一场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运动。通过采取“三反双减”“三反两利”“三反三算”“四反双减”等措施,民主改革在农村、牧区、寺庙、城镇等陆续展开,西藏世世代代受尽剥削和奴役的农奴,获得了自由解放,分得了280多万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民主改革不仅废除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而且变农奴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翻身农奴拥有了自己的生产资料,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西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西藏各族人民不断享有日益丰富的现代文明成果。6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文化事业呈繁荣局面,教育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西藏社会获得了全面进步。

  

  60多年来,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把西藏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西藏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据统计,1959年至1965年,在全国经济形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央给西藏地方财政补贴持续增加,累计5.9亿元。在西藏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广泛动员和组织全国各省区市支援西藏,实现了互帮互助、共同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不断完善支持西藏发展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方针和“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模式,为西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心系西藏各族人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要求出发,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新时代西藏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使西藏发展呈现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西藏曾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5年召开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精准施策、精准帮扶,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各族人民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2019年底,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目前,西藏已脱贫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基本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实践证明,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彪炳千秋、利泽万代、亘古未有的历史功绩,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西藏社会的面貌日新月异,西藏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不断实现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实现人更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团结西藏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坚持党的领导。经过民主改革,西藏各族人民早已成为国家的主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已深入人心,不可撼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领导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地位、夯实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围绕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清洁能源基地和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打高原牌、绿色牌、特色牌,用好外力、增强内力、凝聚合力,切实把政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奔向共同富裕。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升工作质量,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文化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扎根各族群众心中;进一步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深入落实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和规划,按照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总要求,持续推进模范区创建,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完善政策措施、制度保障和表彰激励机制,让各族群众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切实推进边境地区建设。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要以稳边固边急需、反蚕食斗争急用、边民群众急盼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边防建设,大力推进守边固边富边强边。要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建立边民补助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支持有条件的边境城镇发展打造一批美丽边城,加快补齐边境城镇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短板,统筹规划建设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合做好定点帮扶边境县工作,大力实施边境党建红色长廊工程,不断深化“五共五固”(共学党的理论固信仰信念,共建基层组织固一线堡垒,共促民生改善固脱贫成果,共树文明新风固民族团结,共守神圣国土固边境安宁)活动。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西藏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落实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和“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项目等,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民生保障。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点做好提高就业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健康西藏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重点工作,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