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流人入岛”看海南历史上的文化认同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创新培育时代新人的课程载体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4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培育时代新人的课程载体
——以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文化导论》精品课程为例
□ 王永强 郭艳华

  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应将中华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积极发挥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与文化教育作用。北方民族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面向全校本预科学生开设《中华文化导论》课程,使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中提升品格修养、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爱国情怀,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捍卫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北方民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中华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紧密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课堂教学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讲好《中华文化导论》课程,让中华文化植根于师生心灵深处,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成为中华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捍卫者。

  

  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突出工作主线。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为最高利益、神圣职责。二是坚持思想政治引领。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打造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学习平台、实践平台,促进各族师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三是坚持全校共建机制。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分工负责、上下联动,形成“大文化课”与“大思政课程”融合推进的工作格局,推进《中华文化导论》课程全面覆盖与全面建设。

  

  加强课程建设体系。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导论》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系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教师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传播者与宣讲者,以自身坚定信仰与高远境界做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二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中华文化导论》课程纳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格局,深入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课堂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引领学生全面认识、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三是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华文化导论》课程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立足课程的属性与内涵,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课程研究与课堂教学始终,将中华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人格境界、美育思想转化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并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以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引导广大师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四是加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校以《中华文化导论》课程为抓手,加强中华文化课程群建设,助推课程思政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探索形成“课程+社团+实践”融合模式,构建《中华文化导论》必修课的“外围阵地”。开设“中华文化大讲堂”,持续深化“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打造“诗词大会”等品牌活动,举办“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将实践课程学分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清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与思想脉络,并成为中华民族在形成自身文明体系、推进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标识。在新时代,高校要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时代责任,讲好中华文化课程,引导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意蕴,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自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同时也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北方民族大学开设《中华文化导论》课程,将其作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的重要内容,推进理念、途径、载体、方法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切实增强“五个认同”,为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作出了有益探索。

  

  【作者简介:王永强,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郭艳华,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本文系国家民委教改项目“民族高校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机制及实施路径——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项目号ZI21020)阶段性成果。】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