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宗教周刊·人文 上一版3
深入经藏, 走进寺院图书馆
“尘外千年”,展现定州佛教遗存风貌
马相伯:天主教徒、爱国者、教育家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尘外千年”,展现定州佛教遗存风貌

□ 本报记者 吴艳综合报道
彩绘描金菩萨立像。
鎏金铜天王像。
隋代鎏金錾花银塔。

  近日,“尘外千年——定州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文物展”在深圳南山博物馆开展,展览精选静志寺塔基地宫、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文物140件(套),分为“舍利庄严”“佛教造像”“香具法器”“供养品”4个单元,让观众一览定州佛教遗存的风貌。展览将持续至6月5日。

  考古工作者于1969年5月在河北定州市发现了瘗封于静志寺塔基的地宫,同年12月,又发现了净众院塔基的地宫。这两座地宫总计出土800余件文物珍宝,其中包括佛骨舍利、佛造像、供养器物、壁画和极品定瓷,是研究我国佛教史和社会经济、艺术审美、技术工艺的重大发现之一。

  

  静志寺隋代已经存在,经过唐武宗会昌灭佛后,寺院毁废,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新建地宫。净众院的原塔已毁,仅存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的塔基地宫。两塔基地宫的建筑、壁画等遗迹保存完好,出土的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佛塔地宫和舍利瘞埋制度的佳例。从北宋初年被封藏,到20世纪60年代被重新发现,两个古老的塔基地宫见证过浮屠林立、香火鼎盛的时代,也在战乱与数次废佛毁释中历尽风雨。如今,静志寺、净众院塔均已无存,而出土文物仍在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舍利,是佛教徒的崇拜对象。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槃火化后,遗骨形成许多结晶体,被称为舍利。这些舍利被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分成八万四千份,放入宝箧,分送至各地,佛教徒则建塔供奉舍利。静志寺和净众院塔基地宫就是为供养舍利而建。静志寺地宫出土的舍利经过北魏、隋、唐、北宋4次瘗埋,使用了内外七重葬具。经考证,有关专家确定了七重宝函,从内向外依次为白玻璃瓶、绿玻璃瓶、鎏金錾花银塔、鎏金錾花银碗、鎏金錾花铜函、盖形石志、石函。展品中的隋代鎏金錾花银塔为供奉舍利的第五重葬具,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舍利银塔,采用焊接、錾凿技法,为单层六面亭阁式。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佛、菩萨、天王、力士等造像20余尊,有铜、白石、木等不同质地,时代贯穿北朝、隋、唐到北宋。出土的佛像端庄典雅,菩萨体态优美,力士孔武有力,弟子虔诚纯朴,诠释了定州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同时体现出定州作为古代佛教造像中心所传承的高超雕造技术。展品中的彩绘描金菩萨立像由白石雕刻而成,原有描金,现大部分脱落,整体装饰富丽典雅。彩绘木雕力士像人体比例准确,形体雄健,色彩浓重而和谐,堪称北宋木雕艺术精品。

  

  晨钟暮鼓,青烟袅袅,供养舍利的器具在地宫中安度千年。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了数百件佛具和香具,金银器玲珑剔透,铜器精细古朴。展品中的阿育王铁塔为吴越国王钱俶仿阿育王舍利宝箧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塔身四面均有棋形装饰区,内有佛本生故事画面。钱俶所造阿育王塔均为金属小塔,藏经卷或瘗舍利之用。因其形似宝箧,内藏《陀罗尼经》,所以又被称为“宝箧印经塔”。现今出土的阿育王塔实物以铜塔为多,铁塔略少,塔上均铸有铭文。铜塔塔身内壁铸“吴越国王钱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铁塔底部封板上铸“吴越国王俶敬造宝塔八万四千所永充供养时乙丑岁记”。由塔上铸铭可知,钱俶分两次集中造八万四千阿育王塔,相隔10年。此塔应是钱俶朝觐宋太祖时携带至中原。展品中的鎏金錾花刻字银净瓶为佛教法器,瓶口插一鎏金银簪,簪头为一佛像。

  

  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中,供奉的物品包括瓷器、金银器、玉器、青铜器,从西亚进口的玻璃器以及各种装饰品等美器美物,有些甚至是为供养舍利专门定制的。静志寺地宫入藏的瓷器几乎全部是宋代五大名窑之定窑的巅峰之作,胎质平薄细腻,造型端庄优美,釉色柔和洁净,种类繁多。同一品种造型变化多样,如瓷盒就有桃形、石榴形、竹筒形等多种。瓷器的装饰多用贴塑,也采用刻花、印花、划花等手法,许多瓷器底部刻有“官”字。在宋代,官窑瓷器是专供官府使用的,在寺院中能有这么大量的官窑产品,足见佛教在当时的地位。展品中的定窑白釉刻字瓶胎厚、釉白泛灰、圈足露胎,是定窑产品中刻铭最长的器物,为盛放舍利的奉佛品。刻花玻璃瓶颈、腹和底部均有几何花纹,采用有模吹制法成型,器形和几何形纹饰均为10世纪伊斯兰风格玻璃器皿的流行样式,体现了多种文化的交流。

  

  定州,西依太行,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又称“中山古都”,拥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定州曾经是经济繁荣、工艺精巧之地,还是北方佛教的重镇。因此,定州不只有大量佛寺,还有很多具有精湛造像雕刻技艺的匠人,不少定州匠人参与了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建造。 (本文图片由深圳南山博物馆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