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周刊·视野 上一版3
易地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22年5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易地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虎年春节前夕,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组织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走进八步区南乡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为群众书写“福”字,送去新春祝福。廖祖平摄

  

  

  

  2 虎年春节,甘肃省兰州新区的舟曲县避险搬迁群众迎来搬迁后的首个春节。从大山深处来到兰州新区,避险搬迁让他们摆脱了连年受灾的苦恼,在新家开启幸福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

  

  

  

  3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的两家油茶加工厂坐落在联山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到油茶收获季节,油茶果堆满晒果坪。这是当地移民搬迁户的收获季,人们每天可收入100多元。金可文摄

  

  

  

  4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上贡麻乡隆亚村的67户牧民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当地对隆亚村实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新建的搬迁点不仅交通便利、水电俱全,而且村里安装了风力发电机组70台。牧民们一方面通过发展风光互补产业增收,一方面成为生态管护员,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有稳定收入。图为2021年1月,隆亚村村支部书记贡保多杰在查看搬迁点的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5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为使搬迁群众搬得出、有收入、能致富,积极发展苗族服饰、刺绣、织锦等非遗“指尖经济”。图为当地群众在丹寨县金泉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非遗手工坊绣制苗族传统服装饰品。黄晓海摄

  

  

  

  6 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镇荣玛高海拔生态搬迁点是西藏自治区首个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2018年6月,政府组织千余名牧民离开平均海拔5000米的家乡,搬迁至荣玛高海拔生态搬迁点,266栋白墙红顶的二层楼房成为他们的新家。2021年,荣玛高海拔生态搬迁点1268人人均收入达到1.9万多元。图为今年2月,搬迁牧民开着自己新买的汽车。新华社记者 姜帆摄

  

  

  

  7 地处帕米尔高原的热斯喀木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的一个小山村,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2017年起,当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陆续将分散在12条山沟中的村民集中安置,全村共建牧民安居房141套。如今,新村里房屋、牲畜棚整齐划一,基础设施完善,笔直的马路通往县城,一系列惠民措施的有效实施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图为今年2月,村民在家中看电视。新华社记者 丁磊摄

  

  

  

  8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兴地镇党委政府和维拉坝珠海社区从实际出发,将安置点周围的荒地打造成“微菜园”,方便搬迁群众出门有地种、有菜摘。图为维拉坝珠海社区居民在“微菜园”内劳作。新华社记者 王安浩维摄

  

  

  

  9 质检人员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禾库镇的扶贫车间工作。该车间已先后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培训500余名技术人才,解决近千人的就业问题。陈正军摄

  

  

  

  10 走进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吉绒隆沟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美丽的现代化新农村,一幢幢公寓式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干净整洁。图为孩童在户外玩耍。尚昌平摄

  

  

  

  11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村。图为今年3月,农民在蔬菜种植园区育苗棚内劳作。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摄

  

  

  从2015年起,中国政府实施专项扶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发展问题。到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960多万人告别闭塞落后的乡村,搬入新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如今,各地依托易地搬迁,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问题;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