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周刊·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古诗里闪现的天祝身影
立足本土现实 深耕文学沃土
天山南北:多元融合的新疆建筑文化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5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山南北:多元融合的新疆建筑文化

□ 闵天怡
喀什古城阿以旺民居。 闵天怡供图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自古以来,新疆同中原地区血脉相连、息息相通。早在商代,中原同西域就有玉石贸易;汉代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唐代“绢马互市”持续繁盛,“参天可汗大道”直通中原,沿途驿站星罗棋布……新疆与中原地区建筑文化的互鉴融通同样源远流长,自汉代屯垦戍边起,中原的典章礼仪、建造技艺、民俗礼制等开始传入西域,在当地建筑布局、形制、装饰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边疆与中原建筑文化的多元融合

  

  始建于西汉时期的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历史悠久,因其“地势高敞,人广昌盛”而得名。出土文书记载,其建城规制仿照了汉长安城、十六国姑臧城和魏晋洛阳城,高昌城的青阳门、建阳门、金章门、金福门、玄德门等城门的命名也与中原都城一样,囊括了五行、天象的含义。

  

  汉唐时期的龟兹古城亦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据《梁书》载:“城有三重,外城与长安城等,室屋壮丽,饰以琅玕金玉。”不仅当时的都城规模与唐长安城相近似,现存的屋面筒瓦也与河南洛阳唐代砖瓦窑遗址出土的筒瓦如出一辙。

  

  西辽时期,随创建者耶律大石西迁的大量汉族工匠将中原的建筑技术和造像艺术带入西域,瓦、泥塑、炕式取暖系统等建筑材料和技术被当地采用。

  

  及至清代,新疆建省后修建的十余座城市都遵循了中原传统筑城理念,成为中原文化在新疆传播的重要载体。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哈密回王府,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筑风格,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琉璃瓦顶的设计充分彰显了中原建筑特色。建于乾隆年间的惠远城是伊犁将军府所在地,空间布局以钟鼓楼为中心,纵横四条大街直通四座城门。城内建筑整齐,大街小巷商铺林立,百货云屯,市肆极为繁华。将军府为典型的四合院建筑,花园中的台榭、曲径、回廊均是仿照中原地区的园林建筑而建,体现出边疆与中原建筑文化的多元融合。

  

  阿以旺:聚合生土宅院的中心空间

  

  因气候地理的差异,新疆各地的建筑风貌亦有差别。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以“阿以旺”为维吾尔族最典型的民居形式,意为“明亮的处所”。阿以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古于阗(位于今新疆和田地区)境内,现主要分布在喀什、和田、库车等地。历史上这一区域不仅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枢纽,同时也深受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和雪域高原文化交汇融合的影响。

  

  阿以旺由尼雅古民居“阿克塞乃”演变而来,属于生土建筑。生土即自然界经过千万年沉积的原生土壤,是取之自然、返还自然的生态性建筑材料。生土材料具有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为居住者营造出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

  

  为了适应干热气候和阻挡风沙的需求,喀什等地民众将原本露天的中心庭院覆以高出四周屋顶2米左右的顶盖,并在其上设置木刻窗花作装饰的天窗,通过侧向采光通风,形成精美且明亮的阿以旺厅,又称“夏室”。阿以旺厅是统领整座住宅的核心空间,也是一个家庭日常起居及佳节喜庆时欢聚弹唱、载歌载舞的活动空间。厅的四周设土炕台,上铺毛毡,主要用于待客就餐、儿童嬉戏和妇女纺织。其他卧室房间均围绕阿以旺厅布置,称作“冬室”,各房间壁面都设有尖券式壁龛,配以石膏花饰,精巧华丽。

  

  另有庭院开敞的外廊式阿以旺,土炕设于柱廊下,是家庭劳作、用餐、夏季夜寝之处。院内皆栽种花卉和石榴等果树,葡萄架下多作室外活动场所,其间花叶扶疏,清凉宜人。喀什古城因用地紧张,阿以旺发展为楼居式,夏室被改设于晒台之上,部分民居之间还连结成过街楼,既节约了用地,又提供了阴凉避暑的室外空间。

  

  在建筑装饰方面,一些阿以旺民居的梁柱、门窗部分保留了中原建筑文化的特征,例如,门窗棂格除采用汉式建筑中直棂、万字格、井字格、菱形格等图案形式,还创造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四宛双交棂花格,其拼装均采用汉式木作的榫卯工艺。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聚类分析与图谱建构”(项目号20VMZ008)研究成果。】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