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1992年,1993年招收本科生,1997年招生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旅游管理博士学位授权,2010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以旅游管理为基础获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立起旅游管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按照“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的建设理念,通过构建高层次教研平台、促进高质量成果转化、立足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等举措,有效探索出了一条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特色之路。
依托国家科研平台,服务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大省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专业建设体现出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
一是搭建科研服务平台。云南大学建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个,即中国旅游研究院边境旅游研究基地、国家林草局游憩与社区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消费经济学会旅游消费专业委员会、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旅游产业政策创新研究基地、云南省旅游消费研究基地,以及云南省社科联“云南旅游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创新团队智库。完成提交“建立国际和平公园的对策建议”“推进我国沿边地区跨境旅游合作的建议”“云南边境地区推进创新型建设的对策建议”等决策咨询报告,助力国家兴边固边战略推进。
二是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近10年,旅游管理专业申请获批36项国家或省部级基金课题。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境旅游对国家安全影响及治理研究”“旅游经济依赖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脆弱性调控对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妇女生计资本效应及增进路径研究”“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多重锁定困境与破解机制研究”“连片特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研究”等项目立项,有力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三是提升产教融合效益。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主持涉及旅游管理5项重大项目,编制20项旅游规划、3项乡村扶贫规划、3项田园综合体规划,完成8个行业标准、10份咨询报告、6项行业培训。所完成的“大理州民族文化旅游村开发”“西双版纳州曼飞龙白塔旅游区开发”“丘北县普者黑国家度假公园开发”“文山州全域旅游开发”“怒江州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等项目,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服务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总体思路指引下,在强调“理念融合、产业融合、职能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基础上,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形成了一批以“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为特色的教研成果。
一是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扎根于旅游大省建设,无论是在旅游业发达的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还是在旅游业正在兴起的普洱、临沧、文山等,都开展了一系列应用型研究项目。多年来完成了“昆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规划”“普洱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昭通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并根据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了《玉溪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临沧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等,有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是助力乡村振兴。为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出谋划策,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旅游产业实践,完成了文化和旅游部下达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旅游扶贫规划”任务,先后编制了“兰坪县锣鼓箐文化生态旅游村规划”“兰坪县大羊场生态旅游区规划”“兰坪县玉水坪形成旅游规划”“洱源县梨园民俗文化生态村景区详细规划”“剑川县石龙村乡村旅游区总体规划”“剑川县水古楼村旅游发展规划”等,为云南乡村振兴和脱贫解困添砖加瓦。
三是构建社区旅游案例库。注重教研项目与案例教学相融合,完成“轿子雪山旅游区总体规划”“翁丁佤族原始部落旅游区总体规划”“西部大峡谷温泉度假区总体规划”“孟定边关风情旅游区总体规划”“普者黑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项目。目前,这些旅游区大多都开发建设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区,研究成果提炼为专业教学案例反哺专业教学人才培养。
增强一流本科专业特色建设,培养民族地区旅游专业人才
云南大学是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民族学、生态学拥有国家A类学科优势。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借力学校学科优势,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一是借力优势学科提升旅游人才服务能力。结合云南旅游大省产业优势和云南大学优势学科,将边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和“协同育人”优势,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能力。
二是深入田野提升旅游人才专业素养。在服务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共同参与项目的调研过程,前往西双版纳、大理、丽江、文山、怒江等地,促进了学生对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深度认识,并有效厚植了师生的家国情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培养壮大旅游人才队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有来自云南、广西、湖南、西藏等地的汉族、纳西族、白族、彝族、傣族、回族、壮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涌现了获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全国双创大赛金奖、云南省征兵形象大使的哈尼族学生普正华等优秀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遍及全国。
深化理论构建和实践教学融合,凸显民族地区旅游专业特色
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自招生以来至今已30余年,是我国最早设置旅游类专业院校之一,国家首批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云南省优势品牌专业,结合云南多民族文化特色,体现出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
一是打造精品课程彰显专业特色。近10年,出版14部教材、发表200余篇论文、出版20部著作,在国内形成良好社会效应。云南大学创建了旅游管理专业“4+3+N”课程模式,打造专业大类4门核心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接待业)和专业3门核心课程(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政策法规),以及选修多组(N)课程(旅游经济系列、旅游人类学系列、生态旅游系列)的课程体系,传递专业核心知识。
二是出版系列教材引领专业发展。田卫民教授主编的《旅游经济学》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吕宛青教授获国家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出版了国内首批新文科系列教材《旅游学概论》《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接待业》,在旅游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还在国内较早开设《旅游人类学》《民俗风情旅游》课程,《旅游人类学》获云南省高校优秀教材,《民俗风情旅游》获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等,有力扩展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三是校企合作促进实践教学建设。已与云南建设投资集团、云南康旅集团、云南华侨城集团、东航云南公司等10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昆明世博园、西双版纳傣族园、丽江玉龙雪山等26个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为民族地区旅游企业运营管理提供解决方案,先后完成了普者黑旅游区马车旅游线路运营方案、临沧市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方案、孟定跨境国际和平公园建设方案等项目。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