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五禽戏”进校园 传承文化强体魄
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 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
在奋力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中走在前列
乌苏里江畔唱新歌
“组团式”医疗援藏:开创高原医疗新局面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5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苏里江畔唱新歌

□ 讲述人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乌苏镇基层工作者陈嘉兴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我是一名来自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乌苏镇的赫哲族青年,我的家乡是祖国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也是《乌苏里船歌》的发源地。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家乡,扎根基层一线,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去,我们这里的赫哲族依靠捕鱼为生,村民住在泥草房里,在船上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夏天被蚊虫咬得浑身包,秋天冻得手生疼。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捕捞,鱼类资源逐年减少,乡亲们的生产生活陷入困顿。  

  赫哲族人口虽少,但党和国家始终没有忘记我们。2014年,随着“赫哲民族风情村”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我们村的167户村民搬入了通电、通水、通宽带和集中供热、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新居。新村里的水泥路平坦宽阔,路旁绿树红花相间,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在兴边富民行动指引下,乌苏镇党委结合抚远市“乌苏里船歌风光带”规划,引导渔民转产上岸,积极发展生态果蔬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  

  赫哲族的老话常说,江里有金又有银,就看你手勤不勤。三江平原上,不仅有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渔猎文化,更有着可供青年发展的广阔舞台。随着生态休闲游的兴起,有的村民办起了渔家乐,有的村民开起了全鱼特色餐馆,还有人开了特色民族工艺品店,售卖传统工艺的鱼皮工艺品。为了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体验赫哲族文化,“乌苏镇赫哲民俗展示馆”及民俗风情园、“莫日根”广场等景点相继投入使用,新村正成为民俗生态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赫哲族今日的好生活。如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往日偏僻落后的小渔村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伴随着《乌苏里船歌》熟悉的曲调,赫哲人民正在唱响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新乐章。  

  (本报见习记者王琪采写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