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海南州: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石榴籽家园”故事多
光伏发电敲开致富门
陆切村里的幸福生活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6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伏发电敲开致富门

全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

  “我放牧5年了,现在存栏1000多只羊、20多头牛,每年能出栏200多只羊,去年挣了24万元。”在华能青海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会议室,刚刚放牧归来的海南州共和县下合乐寺村牧民李其元说。

  下合乐寺村紧靠着塔拉滩,平均海拔2920米,日照强烈,常年干旱,植被稀疏。随着光伏发电企业入驻,昔日的荒沙滩成为群众增收的“新资源”。

  

  下合乐寺村先后有3万亩左右草场被征用,用于绿色产业发展园建设。近10年来,全村征地补偿款达到5400万元。伴随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村有500多人在园区务工,有了稳定收入。

  

  “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干活,既不耽误种庄稼,还能照顾上学的孙子,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村民马有福难掩喜悦之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州委、州政府坚持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的发展理念,通过沙漠生态治理和生产实践,逐步形成了光伏与治沙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目前,海南州光伏、风电、光热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海南州成为青海省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的主战场之一,清洁能源产业成为助力海南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在探索创新中,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引入“牧光互补”模式,通过种植牧草,养殖牛羊存栏超过2.2万头(只),实现了“一草两用”;创新“光伏+乡村振兴”模式,新能源发电区已提供3349个公益性岗位,对实现创业就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作为下合乐寺村定点帮扶企业,华能青海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不仅积极在当地招工,还核准载畜量,支持牧民在公司光伏电场放牧,企业、牧民共同发展循环经济,两全其美。

  

  海南州委、州政府采取“飞地经济”模式,在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投资3.44亿元,建成了总装机容量50.5兆瓦的1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占地面积1515亩,扶持带动了全州173个脱贫村的7269户脱贫户发展。农户通过参与基地建设、就近务工、承租承包等多种经营方式获得收入,村集体也实现了增收。目前,电站年收入达到6000万元,各村年收益30万元(将连续收益20年)。光伏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已经凸显,当地各族群众走上依靠光伏产业致富之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