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创“潮”起来 点亮博物馆文化
广西举办第二届“三月三”民族电影展
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青海民间文艺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7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青海民间文艺

□ 索南多杰

  我出生在一个藏族农民家庭,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和民族教育的滋养下,逐渐成长为能用藏、汉两种文字创作的文艺工作者。今年3月,中宣部、人社部和中国文联等单位联合表彰了44名“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我忝列其中,倍感荣幸。

  从事文艺工作20多年来,我致力于青海民间文艺发掘整理,长期从事《中国唐卡文化档案》普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青海卷》的编纂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各类著作15部,翻译《格萨尔》3部。同时,我多次组织、选送热贡艺术、民间歌舞作品参加全国性文艺展演,选送作品获得30多个重要奖项,其中8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一路走来,我深知只有扎根人民,才能以带着泥土气息的优秀作品回报党和人民的培养。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是民间文艺的创作者,也是民间文艺的传承人和受益人。民间文艺丰富多彩,蕴含着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和谐理念,蕴含着团结互助、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自古以来,青海大地上生活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个民族,民间文艺多姿多彩、积淀丰厚,表现形式丰富。大美青海,不仅美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更美在底蕴浓厚的人文内涵,我们要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青海的民间文艺资源。

  自2003年以来,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连续主办了9届“全省藏族拉伊大赛”和5届“全国藏族情歌展演”,两项活动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列为“少数民族品牌活动”;组织承办了“我们的节日·土族纳顿节”等4个地方传统节日采风、保护活动,弘扬传统节庆文化;完成了100个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任务。2010年至今,“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中国青绣保护传承基地”“中国山歌文化之乡”“中国酩馏酒文化之乡”等近10个国家级“文艺之乡”和“研究基地”在青海的县、乡落地。一直以来,我们以民间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出实招、办实事,不仅有力地激发了青海民间文化的品牌效应,增加各族群众的收入,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力量。

  青海的民间文艺资源取之不尽,用之愈富。对民间文艺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青海实现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青海大地广泛流传的风物传说、民间故事及戏曲歌谣等民间文学,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而剪纸、刺绣、唐卡等民间工艺又为乡村旅游赋予市场吸引力。青海传统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我们要在守住传统文化根脉的同时,创新研发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创产品,接受市场选择。

  文艺是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号角。当新冠肺炎疫情骤然暴发后,我们号召广大民间文艺家以艺战“疫”,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鼓舞人、影响人、激励人的作用。

  德艺双馨,要求文艺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而德艺双馨的民间文艺家更应该扎根人民、扎根乡土,不为名利羁绊,遵循艺术规律,全心全意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第十次全国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不断检视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立足青海、扎根民间,发掘民间文艺资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中讲好青海故事。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