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飞越彩虹合唱团:天籁童声 飞向世界
内蒙古兴安盟农牧民刺绣作品展在京开展
荟萃多彩非遗 增强文化认同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8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飞越彩虹合唱团:天籁童声 飞向世界

□ 本报见习记者 文静 实习生 黄思洁
飞越彩虹合唱团表演哈萨克族歌曲《金色的摇篮阿克塞》。
 飞越彩虹合唱团活动掠影。

  融合纳西族“勒巴舞”的民谣《打谷调》、耳熟能详的朝鲜族歌谣《阿里郎》、根据藏族民谣改编创作的《在那东山顶上》……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由哈萨克、拉祜、朝鲜、彝等各民族青少年、儿童组成的飞越彩虹合唱团成为首场音乐会的主角。16首曲目、长达70分钟的演出,孩子们以天籁般的歌声唱响民族音乐,向世界传递文化自信之美。

  

  1 聆听——

  来自大山里的天籁童声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您有什么感受?”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结束不久,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飞越彩虹合唱团执行团长王芳还是难以平静,“太激动了,看完后真的是热泪盈眶。”她介绍,这次合唱节演出集合了合唱团3年来的优秀展演曲目,是飞越彩虹多民族合唱团的一次集体亮相。

  飞越彩虹合唱团的成立要追溯到2007年。彼时,深圳企业家们在观看一场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演出后“突发奇想”,决定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最美童声”,“飞越彩虹”民族童声合唱团公益项目就这样开始了。2010年,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以下简称松禾基金会)注册成立,致力于推动我国多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为爱唱歌的孩子们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从2007年在四川成立第一支藏族童声合唱团到现在,飞越彩虹合唱团由一粒民间公益的种子生根发芽,经过15年的茁壮成长,让大山里的天籁童声飞向世界,向世人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黎明小学,一间明亮整洁的教室里,“阿也哩在我——”一声高亢领唱后,穿戴傈僳族服饰的孩子们以清澈的嗓音合唱,歌声似海浪层层推来。接着,孩子们伴着葫芦笙的欢快音韵,手牵手跳起傈僳族打跳舞蹈。这就是飞越彩虹傈僳族童声合唱团的每周课堂,吹着葫芦笙的正是老师王永钢。

  一曲傈僳调、一把葫芦笙,王永钢不仅擅长傈僳族传统歌舞,更是吹奏、制作傈僳族葫芦笙的能手。“虽然从小就喜欢傈僳族歌舞,也会制作葫芦笙,但从没想过可以当老师。”2009年,他正要外出务工,收到飞越彩虹合唱团的邀请,让他教授傈僳族传统音乐。他欣然答应。

  民间艺人能歌善舞,但是不一定懂得如何教孩子。“起初,我在课堂上边唱边跳,孩子们笑得人仰马翻。”想起最初的情景,王永钢直摇头,“但好在‘飞越彩虹’师资培训活动会带专家下乡提供一对一的指导,一方面帮助我们这些老师更好地教学,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唱得更好,传承民族艺术。”

  在全国各地,合唱团还有很多和王永钢一样的“民间老师”:年过九旬的纳西族歌手肖汝莲,有“羌寨歌王”之称的王世林,曾登上央视舞台的拉祜族摆舞代表性传承人李娜倮……多年来,“飞越彩虹”公益项目注重挖掘民间艺人,吸纳他们加入童声合唱团。

  

  2 守护——

  让各族孩子自然发声、自信歌唱

  “爸爸妈妈,你们看,这是我!”阿那尔一边和父母观看合唱节的表演视频,一边兴奋地分享当时的心情。7岁就加入飞越彩虹蒙古族童声合唱团,现在已10岁的蒙古族姑娘阿那尔,唱起歌来清脆甜美,尤其是唱起蒙古族民歌时,更显露出纯真的笑容与满满的自信。

  “我们牧区的孩子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唱歌,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阿那尔的母亲说,阿那尔以前不爱和人交流,几次外出表演后,现在乐观开朗多了,“合唱团不仅让她爱上了音乐,也让她更加自信了!”

  “让各民族的孩子站到舞台上,用自然纯真的歌唱去征服观众、获得自信,这种自信心和荣耀感会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文化之美,并最终形成传承的力量、积极向上改变人生的力量。”王芳认为,这是飞越彩虹合唱团的重要意义。

  2012年以来,新疆喀什地区相继成立3支飞越彩虹民族童声合唱团。今年7月,王芳一行10余人去往新疆,回访喀什市第十八小学、喀什地区儿童福利院等单位的合唱团建设情况,还拜访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乌斯曼·艾买提等民间艺人。

  “在喀什市第十八小学,孩子们不仅能表演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还会唱古诗词,这是文化润疆的成果,也是文化自信的力量,让我们感慨万分!”王芳激动地告诉记者,和孩子们、民间艺人站在一起,听他们唱起当地的传统歌谣,那种朴素、真挚的声音让她热泪盈眶。

  “在歌曲里,我们看的是叶,但通过跟‘飞越彩虹’行走,我们看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这是根的所在。”王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每位孩子扎根民族文化的土壤,自然发声、自信歌唱,才能让他们向着天空生长、向着太阳绽放。

  15年来,“飞越彩虹”公益项目积极组建民族童声合唱团、开展民族艺术师资培训、建立民族艺术教室等公益项目,至今已在云南、四川、贵州、新疆、甘肃、内蒙古、湖北、海南、广西等地组建了包括26个民族的40多个合唱团。通过音乐会、文化交流等活动,飞越彩虹合唱团的孩子们站上全国各地乃至国际的舞台。音乐的浸润、各民族孩子之间的交往互动,像一粒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3 传承——

  让民族音乐唱响世界

  民族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在祖国边疆唱响,更应该在城市绽放光彩。

  2018年底,飞越彩虹合唱团与深圳音乐厅联合打造飞越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吸引了2000多人报名,最后共招募200多人,纳西族女孩格西美朵就是其中的一员。

  格西美朵从小在深圳长大,经过几年的学习和训练,她已多次登上舞台表演纳西族歌曲。“在合唱团里,我还交到了不同民族的朋友,学会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歌曲。”她说。

  回忆起女儿第一次登台,格西美朵的父亲感慨万千,“我从小在云南长大,从没想过女儿能唱出我儿时听过的歌,童年的回忆、文化的记忆涌上心头。”

  传承、创新,让民族音乐焕发当代光彩,一直是飞越彩虹合唱团不断探索的命题。

  在本届合唱节音乐会上,彝族歌曲《不要怕》伴奏中口弦与钢琴交相辉映,《会跳舞的彩虹裙》将现代作曲技法融入傈僳族传统民歌,《依拉灰》情景化地呈现傣族章哈曲调和特色打击乐器象脚鼓、铓锣……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曲目,或悠扬婉转,或轻快明朗,在孩子们从容的演绎下,各民族传统音乐得到饶有新意地展现。

  “传统音乐是流淌在各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把这种宝贵的声音挖掘出来、传递下去,不仅需要科学的训练,也需要创新的理念,要有意识地去创造一种美的表达、美的意境。”音乐会艺术总监兼指挥胡漫雪通过对成员声音的训练、肢体表现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拓展了合唱团表演的艺术张力。

  王芳表示,“我们期待更多孩子快乐地演绎民族音乐,更有底气、更自信地站上更大的舞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音乐会最后,孩子们合唱主题曲《飞越彩虹》:“在那遥远的天边,有座美丽的高山……”沉浸在美妙的音符中,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上洋溢着快乐与满足。

  (本文图片由王芳提供)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