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扎实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
衣食住行,见证家乡的沧桑巨变
将满腔热血挥洒在祖国边疆
盛放在云贵高原上的铿锵玫瑰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8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盛放在云贵高原上的铿锵玫瑰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人民政府办公室一级科员、驻锦绣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第一书记和倩如。资料图片

  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从校园到基层,和倩如为新农村建设践行自己青春的价值,让梦想在乡间绽放。

  2015年,刚刚从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的和倩如,放弃了在昆明工作的机会,来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鲁掌镇浪坝寨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担任村官之初,和倩如也有忐忑和焦虑。最初,为了熟悉工作,她跟着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家家走、一户户访。

  特困户、残疾户、辍学户、孤寡老人……困难群体的需求千差万别;讲解政策、动员务工,有时还会遭受冷眼甚至被误解。但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和倩如,“我只想通过努力解决村民的困难,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她说。

  在基层服务,和倩如深知最重要的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将心比心——说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做对群众好的事情;把村民当家人,把村民的事当做自家事。

  为了更好地与村民沟通,她学习当地方言,了解民俗村况。漫步田埂问诉求,走门串户吃百家饭。驻村以来,和倩如走访困难群体500余次,动员外出务工、讲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千余次。一些村民的房屋修建在坡度超过60度的斜坡上,汽车上不去,只能下车步行。最远的一次,她翻了3个山头,磨破脚、划伤腿、摔跟头,都是家常便饭。在这样不断地投入和奔波中,她成了群众信任和亲近的“小和”。

  浪坝寨村地处山区,缺乏成规模的产业带动,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才两千元左右。为了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2017年,和倩如组织了几户村民以自筹资金的方式试种了6亩羊肚菌和竹荪菌,收入可观,其他村民看到后也纷纷加入合作社,产业规模逐渐形成了。

  当地山高路远,销售又成为难题。联想到平时爱看的直播购物,和倩如成了浪坝寨村第一位主播,通过网络平台向网民推荐怒江大山里的特色产品、民俗文化、人文风光。在和倩如的带动下,“村民网红”的队伍慢慢壮大,浪坝村的“致富桥”也终于搭起来了。

  “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为了摆脱我们贫困的家乡。”和倩如说,让家乡摆脱贫困是她一直以来的工作目标。

  2020年4月,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和倩如主动请缨来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锦绣社区开展驻点帮扶工作。凭借在农村一线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倩如很快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她不仅充当搬迁群众的政策宣讲员、融入城市生活的引导员,还成为大家的心理压力疏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就业创业联络员。

  7年来,和倩如一直扎根基层一线,用行动书写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谈及未来,和倩如表示,“我将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工作,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能致富。”

  (实习生李潇凝采写整理)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