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周刊·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甘肃:讲好古籍里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海岛人民匠心与智慧的映现
侗寨鼓楼:木构建筑的瑰宝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2年8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侗寨鼓楼:木构建筑的瑰宝

□ 闵天怡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鼓楼。 闵天怡供图

  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的一座座侗族村寨,栋栋吊脚楼之中,高高矗立着形似密檐佛塔的木构建筑——鼓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集会和议事的场所。作为民族建筑的代表,鼓楼不只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我国木构建筑之瑰宝。

  形式源起:聚族而居的象征

  侗族有聚族而居的传统,通常一个族姓居于一个侗寨,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寨子规模不断扩大,于是以主寨为中心,发展成上寨、下寨或老寨、新寨的聚落格局。侗族人家建寨皆循古训“先修鼓楼,后起民房立寨”。

  侗寨鼓楼本名“堂瓦”,意为公众活动的地方,明代称之为“罗汉楼”,较早的文献记载为明末诗人邝露的《赤雅》:“罗汉楼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矣。”清代称之为“聚堂”,清李宗昉《黔记》中记有:“诸寨共于高坦处建一楼,高数层,名聚堂。用一木杆,长数丈(尺),空其中,以悬于顶,名长鼓。”“聚堂”,顾名思义,就是聚众集会的场所。因其楼中悬鼓,后结合中原地区的称谓,统称为“鼓楼”。

  按侗族的习俗,每一族姓都要建一座专属的鼓楼。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全寨分为五大房族,并由此形成五个分寨,于是就有了“仁、义、礼、智、信”五座形态各异的鼓楼。各分寨村民在各自的鼓楼举办踩堂祭祖、聚众议事、嫁娶丧葬、迎宾送客等大事。特别是逢年过节,侗族人民聚集在楼前广场上唱歌跳舞,正如清人诗云“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年丰”。

  营造技艺:传统木构的科学思维

  侗寨鼓楼结构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整个建造过程,全凭掌墨师傅依借一根丈杆、一把直尺、一个墨斗盒,指挥木匠工人将成百上千错综复杂的木梁、柱、椽、枋、板等材料衔接起来,不用一钉一铆。鼓楼属于全木建筑,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充分反映了工匠的科学思维和高超技术。2006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考证,侗寨鼓楼是以西南地区最为普遍的干栏式民居为雏形,沿用我国传统建筑“穿斗”“抬梁”两种结构形式,逐渐发展为密檐式、楼阁式、门阙式、民居式等多种建造类型。例如,广西三江、龙胜一带的鼓楼多为楼阁式,贵州黎平、从江一带则多为密檐式宝塔型。

  侗寨鼓楼的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数呈六边形,内设四根粗壮的杉木主柱贯通至顶,象征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外设十二根边柱排列支撑,寓意十二个月家和物兴。鼓楼底层的中央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边柱四周设有栏杆座椅,可容纳百余人歇坐聚会。鼓楼的中部则重檐密迭、层层而上,气势雄伟。重檐均为奇数,三到十七层不等,楼身形式有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八面倒水等。每层的飞檐翘角犹如白鹤展翅,独特精巧,檐板上绘有反映侗族风土人情的彩绘纹样。鼓楼的顶部也称宝顶,宝顶平台上放置牛皮大鼓,寨中有事召集大家时,由后生攀顶敲击此鼓。为将鼓声传遍侗寨的每一个角落,宝顶部分常处理成喇叭造型,并形成镂空工艺的宝顶蜂窝(斗拱),更利于声音的传播。这一科学思维也成就了鼓楼风貌的独特之处,即侗寨鼓楼的楼身收分至顶部后又局部放大,在建筑造型和建造技术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传承创新:木构技艺焕发勃勃生机

  侗寨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技艺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鼓楼的建筑用材主要是杉木,这得益于氵舞阳河、清水江等流域丰富的植被资源。一直以来,贵州等地的侗寨都流传着种植“十八杉”的习俗,即侗族人家自小孩出生时种下杉树幼苗,封山18年,待“树出材,人出山”时,即可砍伐造屋或制作嫁妆等,这一习俗成为侗乡脍炙人口的育林护林佳话,也体现了侗族人民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

  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风格各异,其中的礼团鼓楼从设计到建造都出自鼓楼墨师陆文礼之手。作为鼓楼建筑传承人的代表,陆文礼还建造了我国目前最高的木结构鼓楼从江鼓楼,并将侗族鼓楼修建到北京中华民族园。更为重要的是,他将鼓楼建造过程编撰成《侗族鼓楼建筑施工设计图册》,改变了侗族鼓楼长期以来无图纸、无教程的历史,使侗族鼓楼建筑技术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陆文礼创造了“变角鼓楼”的技法,即在原平面四角鼓楼的基础上,创造出八角重檐攒尖顶的新型侗族鼓楼,这一技法已成为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主体。

  总的来说,侗寨鼓楼承继着精湛的营造技艺,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并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木构技艺的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聚类分析与图谱建构”(项目号 20VMZ008)研究成果。】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