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上一版3
奏响“会盟之地、团结之城”时代新曲
 
版面导航  
上一期
2022年8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奏响“会盟之地、团结之城”时代新曲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1
2
3
4
5
6

  图片说明:

  1.大型古风实景演出《梦回灵州》。  

  2.灵武市举办民族团结主题非遗陶瓷展。  

  3.灵武市举办民族团结知识竞赛。  

  4.打造灵武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主题公园,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  

  5.灵武市举办“永远跟党走、幸福灵武舞起来”广场舞大赛。  

  6.灵武市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群众合唱大赛。

  

  

  在黄河“几字弯”流域,屹立着一座拥有“塞上江南、长枣之乡”美誉的城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从千年古县到百强新星,在这片壮美山河上,多民族共居、多文化荟萃,唐韵遗风、黄河文化璀璨交织。历史上唐太宗灵州会盟,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发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灵武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奏响“会盟之地、团结之城”时代新曲。

  坚持政治引领,奏响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曲”

  下好“一盘棋”,强化部署建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先行区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实施《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意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政策、制度、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推动,“十大领域”分类创建可圈可点、“十大品牌”特色创建有声有色、“十大重点”融合创建见行见效。

  横下“一条心”,统一思想聚共识。通过“四个纳入”方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及部门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内容,切实增强全市上下参与创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抓落实。成立灵武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创建工作进展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坚持凝心铸魂,奏响共同团结奋斗“同心曲”

  以精神铸魂凝聚共识。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系,以党校为主阵地,打造“1+N”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实训基地,辐射带动党建引领与社区红石榴家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历史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等实训基地同步发力,在机关、学校、社区全覆盖,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宣讲活动100余场次。

  以文化认同凝聚民心。举办“民族团结杯”青少年足球赛、青少年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宣讲活动,创作党史题材文艺作品“长征谣”,拍摄《我们的王家嘴》等6部微电影,在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开设“石榴花开别样红”等栏目,讲述民族团结的鲜活故事,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卷,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

  以文明风尚凝聚合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强化典型宣传,打造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培育“改革先锋”“人民楷模”王有德、全国“最美家庭”马俊霞家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晓花、朱秀娟等一批先进典型,先后评选表彰345名“最美灵武人”、28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家庭,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氛围更加浓厚。依托“幸福灵武”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培育“青春蜗牛壳”“文明啄木鸟”等一批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打造“小棉袄”“知心奶奶”等一批群众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开展困难帮扶、职业培训、环境保护、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各族群众“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行动更加自觉。

  坚持人民至上,奏响共同繁荣发展“奋进曲”

  强产业抓改革,共促发展振兴。围绕“三化三转变”产业发展思路,搭建“1535”生态经济体系的“四梁八柱”,绿色食品加工业积厚成势,高端乳制品生产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成为宁夏奶产业的重要板块;依托国家羊绒产业基地优势,形成完整的现代纺织产业链,占据国内羊绒市场半壁江山,赢得“世界羊绒看中国、精品羊绒在灵武”的美誉;循环经济产业绿色转型,获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集散中心;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依托千年古城历史积淀,引进田园综合体等特色项目,荣获宁夏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电商产业迅猛发展,利用空港、高铁、公路、陆港物流等一体化优势,建立全市、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跻身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形成多极支撑、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用活改革“关键一招”,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得到中纪委肯定,农场社会职能改革、“聚力工程”担保基金运行机制成为全国亮点,一批示范性改革成果亮点纷呈。民族团结之花结出繁荣发展、共同富裕的累累硕果,2021年,灵武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39亿元、人均GDP达21万元,稳居宁夏首位,连续9年荣登“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单,成功跻身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全国县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百强。

  促融合提品质,共建美丽家园。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8%。城市功能持续提升,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古城遗址恢复、主干街道“唐韵”风格改造升级等重点项目全面完成,134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6963户困难群众“忧居变宜居”,220万平方米住房供暖“分散改集中”。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一条条新建拓宽道路建成通车,一批批美丽宜居村庄特色彰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荣获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称号,各族群众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惠民生增福祉,共享发展成果。始终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将每年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纵深推进民生“四大提升行动”,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为外出务工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公立医院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智慧养老服务、城乡公交国有一体化运营等暖心惠民措施落地落实,图书馆、体育中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民生项目投入运行,宁夏县级规模最大的市人民医院、职业教育中心建成投用。城乡居民就业渠道更宽、质量更高,“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创新素养教育、“互联网+教育”成为新亮点,入选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社会保障网络持续织密织牢,社会救助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入选“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坚持共建共享,奏响交往交流交融“和谐曲”

  在共居共学中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立足各族群众大杂居的分布结构,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推进各族群众交错融居、深度嵌入。对生态移民、拆迁安置、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新建集中居住区,采取互嵌式混居方式进行安置,形成同小区共单元、同村庄共小组的生活结构。深化“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群众性交流,经常性开展结亲互助、社区邻里节、“我们的节日”等联谊活动,把交往过程、交流内容、交融形式搬进社区、楼栋、家庭,使各族群众交到知心朋友、成为和睦邻居、结成美满姻缘。

  在共建共享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14410”创建宣传机制为主线,坚持“一月宣传”,每年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月开展多元化、全方位、深层次宣传教育;抓好“四节活动”,策划春节、端午节、开斋节、中秋节系列节日活动,倡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形成各民族紧密团结、和睦相处、共建美好生活的良好局面;做实“四大工程”,统筹推进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理论研究强基增信工程,分层次分众化作好各类人群宣传教育工作,深化全市各族儿女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认识;开展“十进活动”,在家庭以“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为主题、在社区以“邻里和睦一家亲”为主题、在乡村以“团结互助同致富”为主题、在机关以“懂政策、讲团结、作表率”为主题、在企业以“团结聚力比贡献,齐心协力促发展”为主题、在学校以“培植民族团结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在军营以“军民融合鱼水情”为主题、在宗教活动场所以“五个认同”为主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团结共进步,和谐促发展”为主题,打造一系列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传递团结、互助、友好、进步的理念,各民族情感距离全面拉近。累计创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3家、银川市级63家、灵武市级198家,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实现全覆盖。

  在共事共乐中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着力构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校园环境,实行学生混宿的管理模式,促进各族学生加深了解、互相帮助。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平等就业、充分就业,支持各族群众联合创业、团结共事、和谐相处。在单位、企业、社区、校园中广泛开展同过传统节日、同讲团结故事等活动,营造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坚持法治保障,奏响民族事务治理“善治曲”

  全面构建全民守法环境。结合“八五”普法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线上线下宣传协同发力,定期推送法治信息、解读民族政策法规、开展法律知识宣讲,持续扩大宣传面、提高知晓率,形成各族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打通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立8个法律援助中心,70个村、15个社区法律顾问配置实现全覆盖,在一线为各族群众提供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全面落实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中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坚决杜绝歧视各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严厉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等非法行为,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加强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每年两次针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等贯彻落实情况开展调研、督导、检查,推动涉民族因素政策和法律法规落细落实。

  全面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坚持将治理民族宗教事务贯穿于“1+6”基层治理体系中,“三无”乡镇、“三无”村居创建深入推进,“塞上枫桥”“1+2+N”警务模式全面推行,“互联网+社区治理”体系逐步成型,打造具有灵武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连续4年荣获自治区平安县(市、区),有力保障了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坚持底线思维,奏响风险防范化解“平安曲”

  坚定不移守好维护政治安全生命线。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实施“四查三看两报告一销号”制度,制定《灵武市民族宗教领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民族宗教领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联合公安、网信、乡镇(街道),及时排查化解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坚决守牢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坚持不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构建由灵武市委统战部牵头,宣传、网信、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民族宗教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协调处置机制,压紧压实属地管理和行业监管责任,全面加强涉民族因素风险隐患监测研判和预警审核,每月排查纠纷,每季度分析研判,以扎实的行动和有力的制度,彻底将风险隐患化解在源头、消灭在萌芽。

  坚决有力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管控。建立涉民族宗教因素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管控、处置的全链条机制,持续开展网络生态环境治理,加强新媒体平台网上正面宣传,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疫情防控、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内容引领舆论,扎实开展相关非法出版物、印刷品及宣传品专项整治,切实管好守稳意识形态主阵地。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灵武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突出广泛性、增强实效性、注重长期性,以创建促团结、以创建促和谐、以创建促发展,引导全市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奏响“会盟之地、团结之城”时代新曲,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本版文字、图片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委统战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