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宁夏:塞上江南展新颜 创造美好新生活
红寺堡:“紫色名片”铺就致富路
西吉:将“贫困”封印在历史长卷中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9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寺堡:“紫色名片”铺就致富路

□ 刘俊义

  秋高气爽,葡萄飘香。在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罗山脚下,十多万亩的酿酒葡萄长势喜人。

  吴忠市红寺堡区位于罗山、牛首山、烟筒山三山之间,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曾是一片沙丘纵横、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滩。随着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实施,这里安置了23.5万西海固移民,成为宁夏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20多年来,在黄河水的滋润下,勤劳的移民群众开发出一片新家园,创造了“荒漠变绿洲,沙丘起高楼”的人间巨变。

  红寺堡区常年干旱少雨,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土壤富硒且通水透气性能好,这些都有利于葡萄的生长。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红寺堡区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大力推广。

  眼下,在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杨柳村的葡萄园内,郭晓梅和村民们正熟练地采摘酿酒葡萄,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筐。说起这些年的变化,郭晓梅直言,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把6亩土地流转了,每年有3000多元租金。在葡萄园虽是季节性务工,但一年也能做满7个月,每月能有三四千元收入。”郭晓梅开心地说,再加上丈夫打零工赚的钱,足够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到年底还能再存点钱。

  郭晓梅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2013年年初,杨柳村成功流转土地3160亩,用于发展酿酒葡萄种植项目。土地流转激活了劳动力,大家从低效率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纷纷到种植基地打工。“每天到基地上班,每月按时领工资,感觉和城里人上班也差不多。”村民徐俊忠说,在家门口工作,让他感受到了踏实和稳定。

  好葡萄带来好收成,好收成兑现好生活。据统计,红寺堡区葡萄种植面积近11万亩,品种数量达13个。依托“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2021年带动参与农户2300余户,年解决就业劳动力56万余人次,务工创收在5600万元以上。

  近年来,红寺堡区坚持“生态保护、统一规划、特色发展、精品高端”的原则,推进葡萄酒产业形成集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和销售、葡萄酒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目前,红寺堡区已引进28家葡萄酒企业,年生产葡萄酒800万余瓶,年产值达4亿元,并培育打造了“红漠”“千红裕”“戈蕊红”等40多个葡萄酒品牌,先后荣获“中国葡萄酒第一镇”“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葡萄酒产区”等称号。

  葡萄酒产业优势不断集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这张亮丽的“紫色名片”已成为红寺堡区增收富民、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之一。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