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周刊·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经世大典》:元修大型政书体现高度认同
顺应大流动大融居趋势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为学术文化交流提供可靠资料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顺应大流动大融居趋势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袁年兴 任远
  江苏常州市金坛区召开交流会,讨论红石榴家园创建工作。 常州市民宗局供图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开展“小小石榴籽,童声诵祖国”诵读活动。 宁波市民宗局供图

  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要深入分析影响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主要因素及其结构性特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人口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长三角地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

  

  依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规模由2169.22万人增加到4783.38万人,流入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保持在21%左右。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流动呈现出规模大、范围广、增速快的趋势。10年来,浙江各民族流动人口达2556万人,增长37.3%,其中六成多来自外省(1619万人);上海常住人口中,外省来沪人口达1048万,占42.1%;江苏有流动人口2366万人,增长51.1%,其中四成多来自外省(1031万人);安徽流动人口达1387万人,增长144.6%。

  

  笔者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的调研结果显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各民族人口以经济型流动为主,社会型流动呈上涨趋势。依据流动原因,可以将流动人口划分为经济型流动人口、社会型流动人口。经济型流动人口主要是因工作、务工经商、学习培训等流动;社会型流动人口主要是因婚姻迁入、随迁家属、投亲靠友、退休等流动。数据显示,各民族人口最初以经济型流动为主,占老一代流动人口的66.4%,而社会型流动仅占28.6%。这一特点在新生代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新变化,即经济型流动下降到54.5%,而社会型流动占据了39.2%。各民族人口由经济型流动向社会型流动发展,不仅涉及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决策动机,还表明社会结构自下而上的推拉动力不断增强。

  

  老年人口流动规模快速增加,性别结构趋均衡化发展。相关数据表明,老一代男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比老一代女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了一倍,而新生代性别结构的均衡化趋势明显。

  

  人口流动以省际迁徙为主,来自民族地区的比例扩大。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分布在区域(流出地)和民族成分上存在差异。在新生代中,来自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比例在扩大,回族、维吾尔族、满族、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彝族人口较多。

  

  新生代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劳动就业高质量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平均接受学校教育水平明显高于老一代。在劳动就业结构中,老一代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半体力半技术领域就业,技术劳动的比例约占10%,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技术性劳动占比上升到30%以上。

  

  各民族人口大融居主要体现在文化、经济、社会(关系)及心理四个层面,且具有代际传递性和同一性。经济活动、生活交往的广度与强度以及社会归属感与认同感,对各民族大融居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各民族人口的交融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层次差异,流动人口在经济层面的交融程度达到最高水平。

  

  促进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性别结构、职业技术、社会资本对各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影响显著。其中,社会资本的影响从亲情型向地缘型转变;教育程度、文化资本对各民族流动人口文化交融的影响显著,且具有明显代际差异;影响老一代流动人口心理交融的因素主要是亲情型社会资本、相关政策、居住时间等,影响新生代心理交融的因素主要是教育程度、居住时间、地缘社会资本等。保障政策对各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交融有显著影响,且具有代际传递性。在总体层面上,影响老一代流动人口交融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程度、文化资本、亲情型社会资本、保障政策,而影响新生代的主要因素为职业技术、居住时间、非同质性社会资本及服务政策等。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基本路径

  

  新时代各民族人口的大流动大融居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过程,多方面因素都会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要建立完善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体制机制。

  

  要加强党建引领。建设流动党支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中发挥功能,促进新生代社会关系融入。

  

  语言对于文化交融的影响力极大。要深刻认识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加强学习资源、测评体系、服务平台建设。

  

  学校教育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要发挥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教育水平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要规范和指导企业完善用人制度,承担社会责任, 从微观层次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关系网络。引导流出地经济组织与流入地经济组织广泛合作,拓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资本渠道,拓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关系网络。

  

  要做好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各民族流动人口在就业、创业、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在组织结构上,可以构建市级综合协调、区级综合管理、社区具体实施的服务体系。在纵向维度,充分发挥市、区(县)两级统战和民族工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在街道(乡镇)、社区、居委(村委)成立民族工作小组;在横向维度,由民族工作部门牵头,形成文教、卫生、政法、工商、民政等部门积极参与的服务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既要发挥个体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推动各民族在大流动大融居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