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搜索
首 页
新闻
民族工作
观点
理论
文化
宗教
专题
视频
资料库
中国民族报电子报
道中华
繁体
首页
>
首页
>
理论/文史
>
文史
青铜器铭文与古史新证
王国维先生提倡以“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即以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和传世文献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不二法门。新中国成立以后,学者们利用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先秦史,新知叠见,收获颇丰。今择其要者,结合拙见,以作介绍。
2022-01-13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给人以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掘和运用历史文化资源,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2022-01-07
“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典范之作——读马大正《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
清前期中国边疆治理集历代封建王朝治边政策之大成,从1644年入关、问鼎中原,到1757年、1759年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之乱,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110余年励精图治,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最终奠定,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绩和贡献厥功至伟。可惜由于综合国力的下降,清朝中后期的治边政策“未能正确应对由‘...
2022-01-04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华文明
2022-01-02
运河之转轴:淮安城市的历史定位与空间形塑
中国传统城市往往是不同层次的行政中心或军事重镇,但随着春秋末期首条人工运河的开凿,以交通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愈来愈多。隋唐以降,在原有区域性运河的基础上首次贯通了长距离、跨区域的全国性大运河,运河沿岸催生出一批重要的商业城市和经济都会。淮安地处淮河之畔,泗水自北向南流至淮安泗口与淮河交汇,而沟通长江...
2021-12-29
陆路丝绸之路:凝聚共同的历史记忆
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并为西域商人制定贸易的规则和建立管理的体系。一条经河西走廊、通向帕米尔高原以西的贸易通道——陆路“丝绸之路”由此诞生。沿途各地的商人们努力地突破不同语言的隔阂,克服广袤地域的阻碍,探索更多更大的市场。果蔬、药物和香料是陆路丝绸之路中最重要...
2021-12-26
最前
上一页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下一页
最后
专题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中央统战部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网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