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闫若之 整理 发布日期:2021-03-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为集思广益、推动工作,本刊即日起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栏目,紧紧围绕怎样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课题,刊发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以文化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郝时远

👉【作者信息: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些论断深刻阐释了文化力量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作用,揭示了“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去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就会理解“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说“强大的物质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那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就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中华文化自觉、自信和认同。

【未完...】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加强新时代民族学学科建设

高永久

👉【作者信息:作者系南开大学—太和智库边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民族学学科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守正创新,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学研究的时代命题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具有与特定历史时代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思想指南。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学研究的时代命题。

【未完...】

⇓⇓⇓


 

两个命运共同体的内外融通

周少青

👉【作者信息: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表明,中国各民族的命运本质上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中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此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党和政府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通过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确保各民族同胞都能与祖国经济社会发展节奏同频共振。

  中国各民族与国家之间休戚与共的命运逻辑,必然会反映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是中国对世界各民族、各文明(文化)的基本态度。

【未完...】

⇓⇓⇓


 

各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 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料

黄建明

👉【作者信息: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

  各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形象地展示了各民族的深度交往和文化的高度融合,生动地记录了边疆与内地的关系、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是研究中华民族关系史的宝贵资料。

  古文字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各民族古文字以外在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内涵。

  汉字是中华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古代一些少数民族创制本民族文字时,参照和借鉴了汉字。

【未完...】

⇓⇓⇓


 

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

陈立鹏 张珏

👉【作者信息:作者陈立鹏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张珏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全面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

  建立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有效衔接、一体化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实需要。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深入发展,需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未完...】

⇓⇓⇓


 

滇藏盐井: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资源

苏醒 田仁波

👉【作者信息:作者单位:苏醒,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田仁波,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人民政府】

  云南、西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和开发的地区,留存着丰富而独特的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盐井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其中之一。云南的黑盐井、诺邓井以及西藏的芒康井等盐井,因其优越的盐卤资源条件,在我国盐业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盐卤资源逐渐枯竭和工业化生产飞速发展,大部分盐井已陆续停产,但盐井历史文化遗产传承至今。这些盐井历史文化遗产,一部分是与食盐相关的生产场地、工具器物、生活场所、运输道路和建筑遗迹等有形文化遗产,一部分是在食盐生产、运输、交换和盐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口头传说、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经验技能、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信息,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资源。

【未完...】

⇓⇓⇓


 

深入挖掘北京历史文化资源 建设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首善之区

余梓东

👉【作者信息: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北京建城历史长达3000余年,其中建都历史有800多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北京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深入挖掘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个朝代的“政治心脏”,巩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与之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明清两朝统治者努力维护“大一统”局面的治国理念,故宫因此成为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未完...】

⇓⇓⇓


 

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

马宁

👉【作者信息: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及其国际比较研究”子课题“深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项目号19ZDA172)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面对新任务新形势,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西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未完...】

⇓⇓⇓


 

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体系

王文贵

👉【作者信息: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主任、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湖北省民宗委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研究”阶段性成果。】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法治问题,研究提出有价值、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未完...】

⇓⇓⇓


 

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赵心愚

👉【作者信息:西南民族大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入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3个词的词义去认识这一概念,进而研究如何完成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战略任务。

  物质与意识属于哲学范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并认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反映客观存在,也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中即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人类社会中,任何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共同体意识”是对“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明确提出来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早已存在。

【未完...】

⇓⇓⇓


 

西南丝绸之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巴胜超

👉【作者信息: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东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中国,以“丝绸”命名的文化交流古道至少有四条:一是西汉张骞凿空西域的西北丝绸之路,也称“沙漠丝绸之路”;二是北上蒙古高原,向西沿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三是从西安至成都、再到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也称“南方丝绸之路”;四是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经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西南地区绵延约6000公里,不仅是一条穿越高山密林的中华文化传播之路,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线路遗产。

【未完...】

⇓⇓⇓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