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转折之城”迎来新转折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报记者 周芳 张雪娥 发布日期:2016-09-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召开,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但毛泽东重新真正掌握中央红军的指挥权,却是在今天遵义市播州区一个叫苟坝的小村子。同年3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苟坝会议,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作为遵义会议的延伸,在播州召开的苟坝会议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今天,在新的起点前,播州再立军令状:到2017年,实现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6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个摘帽贫困镇(乡)巩固提升,在全省、全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农家乐“红色之家”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  赵冲供图

苟坝会议会址。赵冲供图

红色印记

一座城市永恒的文化代言

  播州是一个有太多历史的地方。播州杨氏曾在此统治700余年,唐贞观年间始有遵义之名。今年6月6日,播州再次由遵义县更名而来。

  “遵义会议让遵义古城彪炳史册。遗憾的是,红军长征时在播州召开的苟坝会议却鲜为人知。”播州区档案局局长杨生国,长期致力于挖掘红军在遵义的长征史,最终使苟坝会议的史实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1935年3月10日,红一军团领导人发来“万急”电报,建议攻打打鼓新场(今金沙县城)。中央政治局在苟坝讨论激烈,多数人认为攻占打鼓新场,对中央红军西进开辟新的根据地较为有利;毛泽东从军委二局送来的情报和三局破译的敌军电报,发现蒋介石正在调兵遣将部署“围剿”红军,硬攻打鼓新场后果难料,不赞成攻打建议。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毛泽东的意见遭到否定,并在会议中被免去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职务。入夜后,毛泽东无法入眠,提着一盏马灯走过蜿蜒小道,连夜劝说周恩来停止签发进攻打鼓新场作战计划。在11日的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决定改变作战计划,并于12日成立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成员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又称“新三人团”),全权负责军事指挥。 

  “这就是长征史上重要的苟坝会议。会上,毛泽东始终坚持真理与理想,避免了中央红军遭受失败的危险。”杨生国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3年编写的《毛泽东传》,记载了毛泽东1959年在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部分原文,文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了“苟坝会议”这个概念。在之后的几次会议上,毛泽东也都提到了苟坝会议。“这说明苟坝会议在毛泽东心中很有分量。”杨生国说。

  位于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马鬃岭山脚下的苟坝会议会址,是当年苟坝村卢姓村民的古宅。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复原性维修,并保留了主体建筑黔北传统四合院。2014年3月,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项目破土动工,在会址的基础上,开发打造了包括陈列馆、红军村、红街等在内的旅游景点。毛泽东当年提着马灯走过的小道保存了下来,并被命名为“真理小道”。

  如今的苟坝村,已演变成风景优美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近年来,景区按照“把安置点变为特色街区”的思路,通过“景区+园区+农户”联营机制,引导群众利用自家住房投资经营,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用‘造血’式扶贫,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苟坝村委会主任汪敏先说,目前苟坝村已有近30家高档农家乐客栈,每年有近8万名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

绿色经济

挑起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大梁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让与苟坝村相邻的枫香镇花茂村的美丽与富饶闻名全国。从“荒茅田”到“花茂村”,名字的变化背后有个致富秘诀——乡村旅游。

  “青山绿水是播州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的发展必须抓定青山绿水不放松,抓住生态产业不动摇。”播州区委书记黄国宏说。

  走进花茂村,整洁的花间小道,现代化的农业棚区,继承传统的陶艺园,俨然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家家户户房檐下悬挂的一颗颗红星,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2014年,花茂村被列入全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按照整村推进小康建设、引领精准脱贫要求,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开展得如火如荼。

  农家乐“红色之家”门前,高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到这里时留下的合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板王治强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的那句话:“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现在可以同时接待10桌客人,还有可供游客住宿的客房,一年在家门口就能挣上十几万元。”王治强乐得合不拢嘴。

  土陶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母先才,在当地政府贴息贷款的政策下,2014年投入80万元,建起了集体验与销售于一体的手工陶艺馆。“花茂村游客多,不愁客源。”母先才信心十足,他瞄准的不仅是花茂村的市场,“我想把花茂陶艺品做成遵义特色旅游商品”。

  近年来,花茂村在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凭借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游、田园游,并用收益反哺生态建设,进入了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

  花茂村的脱贫成果让人振奋。据花茂村党支部书记潘克刚介绍,2015年花茂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贫困人口减少到165人,除去由政府“兜底”的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两无”人口外,剩余25人在今年可全部脱贫。

  花茂村的脱贫致富只是播州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花茂村的脱贫路径正在播州区铺开,乡村旅游、绿色经济挑起了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大梁。当平正仡佬族乡通过整合资金,在仡佬石头文化城两旁建起避暑中心“重庆村”,村民变老板、石漠化土地变旅游资源已不是梦想;当向日葵沿着山坡蔓延,金黄的刺梨挂满枝头,林下土鸡的美味四处飘香,一个农旅融合发展的纸房村脱贫指日可待。

  “一手抓‘美丽乡村’,一手抓‘同步小康’,两个载体同时发力,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笑起来。”播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肖光强说。

多彩播州

建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康社会

  川黔公路蜿蜒而上,重峦叠嶂直刺苍穹,这便是位于播州区与桐梓两县区交界处、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的娄山关。

  1935年1月,为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的休整及遵义会议的安全,红一、红三军团奉命抵御川南之敌,与敌军为争夺关口展开激战。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之下,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迂回的战术,最终取得了长征途中的首次大捷。

  登上娄山关顶,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似乎在耳边回响。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留在花茂村的的谆谆嘱托,激励人心。

  81年前,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实现了红军长征生死攸关的转折。在世人眼中,播州早已是“转折之城”。而今天,播州之名的回归则意味着迎来了发展的“新转折”。

  “播州红色文化厚重,总书记希望殷切。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牢记总书记嘱托,不忘初心,把脱贫攻坚当做一场硬仗来打。”黄国宏说。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6.9万,14个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肖光强说,坚守生态、发展两条底线,精准定位绿色经济发展,全面推动产业扶贫,播州带领广大群众走出了一条好路子,干出了好日子。

  “以前不少村民都想到外面打工,现在很多人都返乡创业,在家每年就能挣上十几万元。”苟坝村委会主任汪敏先说。

  “争取实现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 年突破600亿元。特别是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8%以上。”肖光强说,力求把播州建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全面小康社会。

(编辑:李莉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