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西藏生态文明 筑牢国家生态屏障
来源:西藏日报 张梦园 靳海波 发布日期:2019-07-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探究其时代价值,为我们党在新时代背景下筑牢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借鉴。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态问题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统一、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其一,在自然界中人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恩赐,与大自然有着共存亡的紧密关系。其二,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在大自然的馈赠下生存生活,不能肆意开发利用自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由此可见,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坚持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主要表现有“天人合一”“赞天地之化育”“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蕴含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老子主张“道法自然”,道家的生态智慧强调顺之以天道,应之以自然,以普天生命为关怀中心的生态智慧。荀子的自然观认为“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从气生万物和唯物主义出发探寻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之道,告诉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以大自然为前提,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其中天是指自然生态,人是指人类,感应指自然生态和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这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具有启示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新中国历届领导集体的生态保护理念。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百废待兴的局面,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方针,在全国提倡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建设。这说明建国初我们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已经有所关注和保护。改革开放后,随着综合国力增强、经济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走到哪里就把生态环境建设抓到哪里,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下,我们要走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自然与人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从产生基础看,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而提出的,而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化,结合中国国情产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揭示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次创新发展。因此,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弄懂生态与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结合起来。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攻坚期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高屋建瓴地提出生态民生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文化观等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诉求。树,是茫茫荒原最明亮的希望;绿,是美丽中国最动人的底色。如今,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从可持续发展层面看,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危及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提出的生态诉求,我们要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着重解决好人民大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把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环境建设好,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需要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得益彰。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人民希望天蓝、地绿、水美,这是对中国梦美好愿景的期盼。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健康美好的生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推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引起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坚持生态发展观、走绿色发展之路。从生态民生观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关注民生福祉,为广大民众创造美好健康的生存环境;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保驾护航,更需要文化的推动和宣传。从以上多个方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征程,意味着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迎来新的时代。

  三、筑牢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做好西藏工作,关键要抓好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青藏高原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保护好青藏高原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这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表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已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筑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重视。

  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西藏对维系我国生态安全体系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具体来看:作为世界上几大河流的发源地,西藏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对东亚、南亚水资源安全均有影响;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横贯西藏,对东亚地区环境气候的调节以及亚洲河流水资源储备调节产生影响;西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对全球生态的影响无法估量,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高原气候关系到我国及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我们保护好西藏的生态安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西藏生态安全的整体目标。

  西藏生态安全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事关子孙万代,事关高质量和永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首要环节是严把环境关,严格环境管理、控制环境污染,做到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绿色发展坚持经济健康发展和资源节约,走投入低、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的发展生存模式,倡导绿色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没有安全健康的生态系统,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无从谈起。西藏作为高原地区,气候、海拔、土质等因素致使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所以,我们必须守护好西藏的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才能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大力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指出,西藏作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确保西藏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是国家对西藏的重要嘱托。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西藏把遵守“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战略定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是人民的责任和使命。扎实推进西藏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设,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让美丽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着力构建和谐幸福的高原生存环境,让西藏高原的百姓能够在美好健康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因此,做好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是顺应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西藏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必将成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指路明灯,引领着我们不断谱写美丽西藏建设的新篇章,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社会发展大繁荣。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