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70年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日前在河北西柏坡启动,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报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揭示中华儿女百折不挠、接力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气概。

多彩贵州闯新路
来源:新华网 李银 胡星 肖艳 发布日期:2019-07-3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减贫100多万人,贵州书写了中国减贫壮举的亮丽篇章。

  经济增速连续34个季度位居全国前三,贵州从人均经济总量长期挂末的“经济洼地”奋力赶超。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国第一、高速公路综合密度全国第一、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全国第一……“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正奋力撕去贫穷落后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

  从后发赶超的“贵州实践”,看到的是中国奋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探索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新路。

  决战脱贫冲刺小康

  连日来,贵州多地雨水偏多,一些农作物受到影响。在安顺市关岭县断桥镇大理村,一人多高、成片的皇竹草却长势喜人。

  关岭县是贵州养牛大县,养牛业也是当地脱贫攻坚重要产业,全县养殖规模超过15万头。过去,饲草基本靠省外调运。去年以来,大理村发展皇竹草种植,让“本地牛吃本地草”。

  大理村500多亩平地、700多亩荒山流转后种上了皇竹草,农户还将5000多亩土地种植黄牛饲料青贮玉米。191户876名村民投入到新的种植中来,其中包括贫困户28户86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8)多彩贵州闯新路

  村民在贵州省安龙县食用菌产业中心园区采摘香菇(2018年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40岁的村民付小花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4个小孩都在上学,丈夫生病长期住院。皇竹草基地建起后,她就到此务工。“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去年挣了3万多元,日子比前些年好过多了。”

  大理村村支书蒋大才说,种草产业好上手,家庭困难的、伤残的,都可以来,割草、施肥、整地、栽种、上下车,所有都需要人工,扶贫效果相当好。

  如今在贵州的广袤农村,像大理村这样找准脱贫产业,全力冲刺小康的地方比比皆是。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2)多彩贵州闯新路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坪子社区半坡组的苗族村民杨富江(左)在家中制作芦笙,妻子杨发英在隔壁房间制作苗族服饰(2月4日摄)。他们制作的芦笙和苗族服饰物美价廉,很受欢迎,家庭收入明显增加,已于2018年年底实现脱贫。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贵州,曾长期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省委提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新时代脱贫攻坚新担当新作为。

  ——啃“硬骨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仅今年上半年,全省财政投入扶贫资金737.3亿元,30%以上用于深度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深入推进,54万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了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看病就医补偿受益800多万人次。

  ——换“穷业”,农村掀起产业革命高潮。贵州加速调整种植结构,从蔬菜、茶、食用菌、水果、辣椒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突破,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今年上半年,特色优势产业替代种植502万亩低效玉米种植。

  ——挪“穷窝”,易地扶贫搬迁提速推进。作为全国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贵州计划搬迁188万人,今年将全部完成搬迁入住任务。创新“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等工作方法,2018年率先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火小一点,不然外面焦了里面都还没熟。”在贵阳市开阳县城关镇举行的初级厨师免费培训班上,46名学员分成6个小组,正在进行实操,切菜、炒菜、装盘,培训老师一边看一边指导。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5)多彩贵州闯新路

  贵州省凯里市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制作菜品(2017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学员中有10人是来自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贫困群众。3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胡晓漫每天都来参加培训。她说:“考试如果顺利通过,争取到安置小区的学校食堂工作。孩子在学校上学,挣钱和照顾家里都能兼顾。”胡晓漫说。

  对贫困户的就业培训,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一项重要举措。

  日前,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

  贵州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1840余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5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每年减少100余万贫困人口,33个县脱贫摘帽;

  贵州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26.8%,下降到2018年的4.3%。

  动能转换变道超车

  哪些省外运的茶叶最多,新疆老百姓喝的茶叶主要来自哪里,哪些省的货车司机最爱运输小龙虾,湖北的小龙虾主要供给哪里……这些具体的民生数据,是透过运输业感受到的中国经济发展脉动。

  谁能想到,数据的发布方,是来自贵州的一家企业。

  总部位于贵阳的满帮集团,立足于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解决“货找车、车找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集团副总裁徐强说,集团的平台目前有认证司机用户650万名,认证货主用户160万家,每天更新的物流运输交易大数据累积量达到50TB。

  基于货运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满帮集团先后发布了“西瓜数据报告”“螃蟹数据报告”“鲜花数据报告”“化肥数据报告”等,将物流与民生结合,为行业发展提供大数据参考。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1)多彩贵州闯新路

  这是5月27日无人机拍摄的满帮贵阳物流数字港停车场。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满帮集团是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大数据,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

  据统计,2018年贵州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24.6%,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位。甲骨文、谷歌、微软、富士康、英特尔等知名企业落户贵州,大数据企业达9500多家,1625家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

  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贵州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使旧动能焕发生机、新动能加快形成。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4)多彩贵州闯新路

  参观者在贵阳市举办的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追梦·未来”数字艺术特展上观看和体验艺术作品《宇宙深空》(5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以前,提起大数据,企业觉得不像买几台设备、新建一条生产线那样能很快带来回报,如今,这种观念正在改变,因为企业尝到了甜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产业融合处副处长韩朱旸说。

  尽管经济欠发达,基础弱、底子薄,但也要奋力触摸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前沿,贵州后发赶超势头强劲。

  贵州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彭显华说,近年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工业,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条腿”走新路,培育壮大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工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工业大类行业实现全覆盖,手机、平板电脑、吉他等产品实现了从空白到赶超的跨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总量接连跨越新台阶。据统计,1949年贵州省生产总值仅为6.23亿元,2018年达到了14806.45亿元,增长2377倍。2012年至2018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前三位。

  发展红利加速释放

  当国内多地进入高温“烧烤”模式时,气温适宜的贵州以“清凉一夏”,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图文互动)(7)多彩贵州闯新路

  6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日前,贵州首条景区高铁直达旅游专列开通。连接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和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等众多旅游资源的高铁专列,丰富了贵州旅游产品的供给,全域旅游迎来了高铁直通时代。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巡视员章征宇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交通投资呈几何倍数增长。2018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创纪录完成1700亿元,占当年全国公路水路总投资的7.4%,投资总额连续5年超千亿,连续72个月位居全国前三。

  通往贵州省平塘县“天眼景区”的旅游公路(7月2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560公里铁路和19.69万公里公路,让“地无三里平”的贵州成为了“高速平原”。2015年贵州在西部地区实现首个“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综合密度位居全国第一。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46座在贵州。565.4米高的“北盘江第一桥”横空出世,刷新了世界最高桥的纪录。

  交通之变,带来全方位之变。仅在旅游业,2012年以来,入黔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均在30%以上。2018年,旅游人数增速居全国第一,高铁和民航进出旅客突破1亿人次。

  “不沿江、不沿边、不沿海”的“三不沿”区位短板,也正在因为交通的变化而呈现出“临江、临边、临海”的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积极参加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加速形成。

  贵州企业加速走出国门,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燃机等自由锻件远销国外;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反渗透膜,出口至印度、韩国、沙特、俄罗斯等国家。据统计,2018年贵州进出口总额为76亿美元,是1978年的462倍。

  游客在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拍照(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发展和生态,是“贵州实践”的两条底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贵州的“绿色气质”也愈发凸显。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生态扶贫十大工程……一揽子生态建设举措强力推进。近五年贵州减少石漠化面积830多万亩,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57%、较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生态红利”随着环境持续向好而加速释放。2018年,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等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比2012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行百里者半九十,“贵州实践”更需要持续的动力和耐力。“当前,贵州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力实现新时代的新作为。”贵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