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中求坚守 放大草原文化价值
来源:光明网 刘士林 发布日期:2019-08-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如果说农业文化是城市文明的根,那么草原文化可谓城市文明更古老的根。

  传统上,草原文化是一种朴素的军事文化形态,崇武尚力、结构素朴、层级简单。表面上看,它与城市文化冲突很多。因为城市往往代表一个时代最为复杂的文明结构。

  其实,城市文化本身是一个多元的体系,包含着乡村文化、游牧文化的精华。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每逢春季的星期日,每个大城市周围的郊野上都有成千的垂钓者来到河岸、湖边,仍然操起旧石器时代捕鱼的旧业;再稍晚的季节里,更远处的原野上,还会有人在继续更古老的活动:采集蘑菇、浆果、坚果,捡拾贝壳、漂浮木,或在海边的泥沙里挖掘蛤蜊。古人类的一些生机活动如今已成为人们的消遣。”

  中国的城市文化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形态。在这一背景下开展草原文化研究与建设,既无须战战兢兢、“自视甚小”,也不该故步自封、“唯我独尊”,而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认真梳理、总结自身的特色和特质,建构自己的“本体”和“根本”。

  据此,进一步判断应该如何保存自身的特色、保存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自我革新、革新到何种程度。关键在于,既要避免由于恪守“原汁原味”而成为一种“博物馆文化”,也要避免由于“开放过度”而丧失“自我的存在”。

  例如,当代城市文化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过于精致化、娱乐化。这与草原文化的自然素朴、英雄大气存在很大的冲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北宋时期的状况。

  应该说,这种以唯美主义和纯粹欲望为主题的文化思潮,是不值得吹捧的。长此以往,必然是“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同理,如果我们的文化启蒙只有“风花雪月”的内容和“细雨如愁”的情怀,是很难去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草原文化具有弥补传统中原文化“短板”的重要作用。

  正如有学者所言:“北方草原民族一向以英武、剽悍著称于世。大漠荒原、狂风暴雪的自然环境,居无定所、简单粗放的游牧生存方式,血亲复仇、部落征伐不断的动荡历史,当然还有军民合一、征战和生产相伴,频频举兵扩张,以武力解决物质供给不足的现实背景,都迫使人们强身健体、习武强兵,进而形成了崇尚英雄、讴歌力量和勇敢的风尚。”

  在这一文化视野中,我们可以找到草原文化之于城市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但可惜的是,由于受到过于阴柔化的现代文化、过于娱乐化的后现代文化影响,草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遭受了不少歪曲乃至限制。事实上,草原文化是当下中国人文城市建设的一种珍稀性资源,关键是如何做到在融合中求坚守。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