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70年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日前在河北西柏坡启动,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报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揭示中华儿女百折不挠、接力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气概。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记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展览二部主任覃代伦
来源:中国民族报 吴盼 何博 发布日期:2019-08-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13年,覃代伦(中)在台湾调研时与当地少数民族合影。受访者供图


  覃代伦,土家族,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展览二部主任、编审,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担任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学会民族民俗文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1981年夏天,覃代伦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从那一刻起,他便与民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来,从民族出版社到中国民族博物馆,从把民族传统文化记录保存在书香笔墨之间,到把民族文化展览带出国门,这个湘西土家男儿从未忘记自己从事民族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走出大山,开启文学之路

  覃代伦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桑植县,父亲是普通工人,母亲是农家妇女。纵使生活艰苦,他们始终支持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那时候上学,每次都要背一篓子红薯和大米,带一罐酸菜或炒黄豆,吃整整一个礼拜。”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生涯,覃代伦的语气里有些无奈,但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那时,为了节省两角钱的车费,每周六他都带着干粮,奔走在20公里的求学路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夏天,覃代伦以湘西州文科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活和文学之路。

  背着铺盖卷,提着帆布袋,覃代伦来到了首都北京。每月靠着国家发放的10元助学金和父亲五分之一的工资,覃代伦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成为一名穿着中山装和解放鞋、口袋上别着钢笔的作家,顿顿吃上白米饭和肉是我当时最大的梦想。”覃代伦说。

  上大学后,覃代伦经常撰写小说、散文,向报刊投稿。1984年,中篇小说《画家与大森林》给他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整整120元,我请全班同学吃了饭,还给自己买了件西服。”覃代伦说。

  酷爱沈从文、郁达夫、契诃夫作品的覃代伦,在互联网还没有兴起的时代,只能用每个月省下的生活费,购买这些大师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全集》一卷一卷地出,我一本不落地都买了。”覃代伦说,因为深受苗族作家沈从文的影响,他最终把毕业论文选题定为沈从文与契诃夫小说的比较研究。为了写好论文,他还专程上门拜访了沈从文先生。

  “那时候沈老已经80多岁了,住在北京崇文门中国社科院宿舍三号楼,他的生活很朴素,家里没什么家具。他当时坐在藤椅上跟我交流,说话轻声细语。” 覃代伦回忆道。

  1985年,覃代伦大学毕业后赴中南民族大学工作,成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的一名编辑。3年后,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他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攻读民族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民族出版社工作。

  奔走在民族文化传播第一线

  初至民族出版社,覃代伦担任社长秘书一职。两年后,他调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民族出版工作委员会(挂靠在民族出版社)当秘书,开始与全国30余家民族类出版社频繁往来,并参与设立中国民族图书奖,即对全国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多民族语言图书进行评奖。

  在民族出版社工作的20年间,从社长秘书到汉文三室主任,覃代伦始终奋战在民族文化传播的第一线。他累计参与编辑几千万字、数百本图书,其中作为责编或主编的《民族干部学习文库》《张家界市情大词典》《道教与土家族文化》《大湘西演义》《肌肤上的文化符号》等图书,曾作为“国家读书工程”的推荐作品,先后获得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等部委颁发的11个奖项。

  当被问及作为出版人最骄傲的成果时,覃代伦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作为《土家女儿田心桃》的第一副主编,同时也作为一名土家儿女,自己对这本书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

  1950年9月29日,来自湖南永顺县的山村教师田心桃,作为湘西“苗族代表”应邀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周年的国庆观礼。在京期间,她和其他各民族代表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时,她第一次向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自己是“毕兹卡”(土家族),并要求确认土家族为一个单一的民族。

  田心桃的建议和要求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随后,中央3次派出专家组进行了长达6年多的民族识别。1957年1月3日,中央正式确认土家族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田心桃也因此被誉为“土家第一人”“土家报春花”。

  为了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覃代伦主动联系湖南省民宗委,商讨书籍出版事宜,这才有了《土家女儿田心桃》的诞生。“我本身是土家族,这是土家人不能忘记的历史,也算是我为土家族贡献的一份力量。”覃代伦说。

  为民族文化鼓与呼

  2011年4月,覃代伦调到中国民族博物馆工作。由于对土家文化的熟悉,他积极开展对土家族文化遗产的征集和保护行动,目前中国民族博物馆已收藏240多种传统图案近400余幅土家织锦,130余套明、清、民国以来的土家族民俗文物。

  这些年,覃代伦参与策划各类文化专题和艺术展览30余个。他积极践行“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主张“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好民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民族文化以开放的姿态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展》在美国马里兰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举办,《中国民族文字展》进入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展,《多彩中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展》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巡展,《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展》赴西班牙和柬埔寨巡展……这些展览都离不开覃代伦的努力和付出。“给海外游子们的乡愁带去一丝慰藉,是我们多年来海外办展的巨大收获之一。”覃代伦说。

  2011年11月,《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展》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展出,覃代伦至今印象深刻。一位中国留学生指着展板激动地对同学说:“哇!快看快看,我是这个民族的,我是白族!”还有一对美国夫妇前来观展,他们收养了一名中国纳西族孤儿。“他们请我介绍纳西族的节日、服饰和文化,说将来会告诉这个孩子,他的家乡在中国云南,他是纳西族,那里有他的文化。”说到这里,覃代伦满是感动。

  “这两件事情说明,国外办展不但可以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还可以唤起海外同胞的家国情怀与寻根情怀。”覃代伦说。

  谈起展览的准备与筹办,覃代伦表示,每个展览都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策划、招标、设计、布展、撤展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习惯将展览比喻成一个十月怀胎的过程:展览就像“生孩子”,而最美的永远是下一个。

  除了办展览之外,覃代伦还在各种学术论坛上不遗余力地为民族文化鼓与呼,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像覃代伦这样的民族文化代言人,将属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传至中国各地、世界各地。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