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贵州生态经济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发布日期:2019-10-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大力发展生态化产业,就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充分考虑本地具有差异化的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避免简单化开发资源,注重上下游产业的关联、融合、耦合,着力培育完备的生态产业体系,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生态产业,让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发展新路。

  近年来,贵州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植树造林,不盲目上一时风光十足的高生态成本项目;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扎实推进,旅游景区遍布全省,环境优美、风貌多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影响日益凸显;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突飞猛进,声名鹊起。当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贵州取得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而且凭借着“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实现了省域整体产业结构和经济组织的转型升级、优化,进一步推进了传统经济支柱产业化发展、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以及促进新旧动能的交替转换,全面实现了生态产业进步和产业生态化融合,引领贵州朝向绿色生态持续的方向发展,贵州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保持领跑势头。这些都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贵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质量效益在稳步提升。笔者认为,要抓住优势产业,精准发力,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做好规划设计,进一步优化生态产业空间布局。科学划分出全省生态产业空间布局。为有效管控全省生态产业发展,要进一步理清现有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生态环境普查和评估,得出全省环境承载能力,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统筹好城乡空间布局规划。为确保生态产业能够落地建设,贵州要在划定全省生态产业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城乡规划建设来确保产业的实施。探索耕地功能性区域划用地新方式。鉴于贵州乡村占比较大的省域特点,运用土地普查成果,科学界定全省耕地“高效产出区”“适度产出区”“生态涵养区”功能分类,实行全省统一编制、分类建档管理,为生态产业开发提供有效支撑。同时,根据各功能区特性和主要任务,因地制宜制定中长期农业产业化和农业设施配套计划,打造一批集中连片、配套健全、“旱涝保收”的丰产坝,适时推广休耕轮作,集中生产要素高效使用耕地,扩大生态涵养空间。

  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牢牢守住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快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治理。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控制城镇不透水面积比例,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等城镇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设施。全面开展环境问题整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要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加大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确保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倒逼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规范排污单位信息公开和主动接受监督制度。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和公益组织的作用,健全法律援助机制,完善环境举报投诉受理机制,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社会监督体系。

  围绕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进生态资源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要进一步挖掘省内丰富的中药材物种资源。要积极探索健康新模式。推进生态资源与大数据产业的融合发展。可考虑构建全省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数据库,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安全、健康医疗服务、医疗产品、综合管理业务、服务大数据平台体系;推动预约挂号、远程医疗、防治结合、医疗与养生结合、健康咨询等大数据医疗项目;大力引进和培育国内外大数据软硬件企业,重点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健康大数据企业合作,发展健康大数据加工、应用、创意服务等核心产业;围绕全省林业生态资源、城市绿地、水环境及空气环境,探索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试点,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监督治理体系,衍生开发生态大数据存储加工、分析应用、融合创新等业态发展。

  加大科技人才支撑,为生态产业化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要强化本地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切实培养一批专业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技能管理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做好人才政策顶层设计,建立完善优惠政策,配套好资源要素,实行高层次“人才绿卡”。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生态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乡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品质提升。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广泛普及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积极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活动。探索生态治理机制,探索生态共建机制,探索生态共享机制。贵州省在生态城市、富美乡村建设进程中,在推进生态产业推进过程中,可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农村环境整治、土地整治、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财政性资金给予市场化投资补贴,鼓励村集体和农民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体林权、农民宅基地等土地权益出资,构建股份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利益联结经营机制,探索“集中投资、集约发展、集体参与、集团运作”的投资运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投资经营和分享收益,共享生态发展红利。

  (执笔:邸晶鑫)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