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描绘跨越发展新画卷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自良 王长山 吉哲鹏 李茂颖 杨文明 发布日期:2019-10-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老铁路国内段位于普洱市的木乃河双线特大桥工程现场,工人在施工作业。秦晴摄

普洱市澜沧县老达保村的拉祜族群众在村里弹唱。杨宗友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基诺族乡民族小学学生在上电脑课。胡超摄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郑家庄各民族和谐共处。新华社发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今年开通了5G试验基站。当地群众在体验5G虚拟现实。江文耀摄

大理洱海。新华网发

香格里拉碧塔海。新华网发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立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到“直过民族”整族脱贫,云南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团结一心谋发展;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云南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跨越;“从火车没有汽车快、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到“八出省、五出境”铁路通道的快速推进,巨大反差映照着云南的崛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提出的“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要求,各族儿女正昂扬阔步迈进新征程,凝心聚力描绘跨越发展的新画卷。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这里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曾是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通车,大雪封山从此成为历史。如今,独龙江乡开通5G通信,草果等产业兴旺,电商等新业态涌现……

   又一个兄弟民族赶了上来!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黄云波说,基诺、德昂、独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只是先行一步,2020年,全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将全部实现整族脱贫。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三分之一,是我国跨境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1951年,普洱专区各族人民会盟立誓、刻石铭碑:“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在云南,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得以充分落实,团结进步融入各民族的血脉。

   郑家庄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这个仅有125户的小村庄,却有汉、白、藏、傈僳、傣、纳西、彝共7个民族,和睦相处的50多年里,村民们情同手足。

   农家乐老板郑荣辉正在木瓜园忙里忙外。郑荣辉的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纳西族。在郑家庄,很多家庭都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长期相互通婚,习俗、文化交汇,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冬天最热闹,不少香格里拉的藏族同胞选择来洱源泡温泉,周末都愿意到农家乐尝尝鲜。”郑荣辉说,像他家这样的农家乐,村里已经开了五六家,“大伙习惯了抱团发展。”

   在郑家庄的党员活动室里,放着一本《好人好事簿》:村民段菊珍的丈夫去世,阳光文艺队集体出动,帮忙栽种、插秧;为了村里修路,村民们甘愿让出自家的地、拆了自家的墙……“‘七个民族一家亲’在我们村里可不只是嘴上说说,每个村民的事都是我们大家的事。”郑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祥说。

   国家倡导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仅是郑家庄和谐融洽的“密码”,也是云南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密码”。

   70年来,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保障趋于健全。今年5月1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施行,标志着示范区建设步入了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70年来,天堑变通途。云南民族地区公路里程由2012年的15万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20万公里,乡镇之间公路通畅率和乡镇到建制村通公路率均达100%。

   70年来,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茁壮成长。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公务员及参公管理人员10.65万人,占全省总数的33.3%。

   ……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南推动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民族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年均增幅多年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8年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426万人减少至86.5万人。

   用心抒写绿色发展答卷

   “10年前这时候,咱得天天吃土!”漫步乌蒙山间,昆明市东川区林草局营林绿化科科长范天华讲起了造绿经历。

   数千年的铜矿开采以及上世纪50年代以后毁灭性的伐薪炼铜,让东川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东川植树,尤为不易。干热河谷,树太难活!为了保持水土,东川只能选择草本的剑麻作为绿化植被。

   自2012年开始,东川区每年投入造林资金1000万元,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森林覆盖率为目标推进荒山造林。2010年前后,科研人员在试验地里发现成活率高、易自然繁殖、还能固氮提高土壤肥力的新银合欢特别适合东川。2013年,东川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新银合欢:山太陡,就先修简易路;地太旱,就从小江抽水灌溉。东川造林一亩要花1000多元,其中一半是水费。

   穿行小江两岸,到处都是自然繁殖的新银合欢。而2013年种下的幼苗,如今已经成了两三米高的大树,东川森林覆盖率也从1985年的12.3%上升到2018年的33.7%。

   东川区的变化是云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缩影。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不仅要守护好绿水青山,还要探索绿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至今,云南产业门类从当初的矿业、卷烟、糖等紧缺性产品,发展成40余门类的工业系统,产业体系从落后走向繁荣兴旺与“高精尖”,还在绿色能源等领域中屡创奇迹——鲁布革水电站在全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率先实行国际招标;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下游,正在崛起一个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建成或在建的水电站总装机规模逾4600万千瓦。

   “十二五”期间,云南共淘汰落后产能2398余万吨,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20.7%。通过污染物的大幅削减和强有力的环境监管,“十二五”全省河流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分别较“十一五”提高了14.5和15.5个百分点。

   “十三五”以来,云南持续推动“粗、黑、重”的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两型三化”转型,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上频出大招。

    争当排头兵,云南还立下“军令状”:到2020年,省级生态文明县(市、区)创建比例将逾50%,省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创建比例逾80%,争创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云南正用心抒写绿色发展答卷,奋力追赶。

   双向开放,从“末梢”到“前沿”

   “遇到爬坡时,人们跳下火车到路边去一下厕所,回身仍可跳上火车继续旅途。”这个“趣事”深深地烙在云南铁路博物馆讲解员的脑海中。

   在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运营的云南个旧至鸡街的寸轨铁路上,火车速度很慢。这列由蒸汽机车牵引的行李车、邮车、客车、罐车组成的列车,现在停放在博物馆里,成为云南铁路发展的一个记忆。

   山岳横亘,江流湍急。五尺道、蜀身毒道、茶马古道……千百年来,云南人对路的渴望从未停止。

   “火车没有汽车快,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这是民谣中调侃云南闭塞和落后的语句。新中国成立时,全省只有一条滇越铁路。

   1966年,贵昆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云南“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历史;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云贵川三省的铁路交通网全面形成……

   目前,云南已从“米轨”迈入“高铁时代”,“八出省、五出境”铁路通道正快速推进,“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干线主骨架基本建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让云南逐步从“末梢”变为枢纽。

   穿越高黎贡!不久前,我国铁路第一长隧——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掘进至井深702.7米,打破国内铁路竖井最深纪录,这意味着中缅大通道建设取得新进展。

   中老铁路将于2021年全线通车。“中老铁路开通必将为中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门一位负责人说。

   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通过多年来的努力,云南以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奋力打开山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落后闭塞的边陲,正变成开放、发展的前沿。

   2012年,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到2018年底,瑞丽试验区口岸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0多亿美元,是2012年的5.3倍。与口岸相对应的缅甸木姐口岸,现已是缅甸最大、最活跃的陆路口岸。

   如今,一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新格局正在构筑。去年云南与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的贸易总额同比增长5.6%、双向投资占云南对东盟十国投资额的95%,通关速度提升60%、费用降低40%。昆明海关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云南实现外贸进出口额达104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6%,进出口额创历史同期新高。

   浓墨重彩,云南再绘开放之笔——全面构建“1+15”的开放政策体系,围绕新时代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一举推出100条政策措施。随着中缅、中老、中越经济走廊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建设深入推进,云南区位优势正变为后发优势,开放新高地正加速形成。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一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正在云岭高原崛起。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