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
来源: 周渊 发布日期:2019-12-0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一年前,在位于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马陆塘街的一家面馆里,回族店主韩克录牵头组建了一支各民族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是来自周边小店的同行,有回族、东乡族、维吾尔族、汉族等各民族同胞。大家都说:“我们想为社区做一些事。”韩克录的面馆开了十几年,小小面馆发挥着凝聚民族团结力量的大作用,也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中。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历来是各民族交融汇聚之地,也是宣传民族政策的重要窗口。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约46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28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上海创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特征。

  立足社区基层,打造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家园

  马陆镇有着“上海吐鲁番”的美誉,这里出产的葡萄甜美可口,当地在推进城市民族服务管理方面打造的“葡萄架下民族情”品牌更为暖心。

  马陆镇辖区内来沪少数民族人口远多于户籍少数民族人口,以回族、壮族居多,年龄偏年轻化。“流入容易融入难”,是来沪少数民族群众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政府创新管理模式,在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同时,积极凝聚智慧力量,促进来沪少数民族群众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参与,实现辖区内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马陆镇创新建立三级民族工作网络,形成自治共治良好氛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地还以春节、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为契机,通过民族美食文化节、民族之家、各界人士话新城等平台,推动各族群众文化交流。

  “葡萄架下民族情”是上海立足社区基层,打造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幸福家园的缩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到上海之后,接触最多的就是社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就率先把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心下沉到社区。2013年,市民宗委与市民政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区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今已组建民族工作社工和2800多名少数民族志愿者队伍,建立起“社区、社工、社团”的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城市民族工作新格局。

  厚植爱国情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对247名就读于育才中学新疆内地高中班的各族学生而言,内高班是一趟命运的列车,让他们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育才中学从2013年起开办内高班,设有书法、国画、剪纸、中国鼓、武术和舞龙等综合素养课程,学校教育显著提升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五个认同”。目前,全市共有28所学校承担了包括内地西藏初中班、内地新疆高中班在内的民族班教学任务,在校民族班学生规模达到7000余人。

  对于在沪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上海探索出一条帮助他们成长成才的新路径。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哈萨克族教师田新民策划发起“阳光育人”计划,探索导师、助教、学生“二对一”结对,从学习、生活、工作规划等方面给予在校优秀贫困少数民族大学生关爱。十余年来,已有170多位社会导师见证了200多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

  上海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主线,高度重视民族教育文化体育事业。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每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上海市都会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让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上海还以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契机,精心组织运动员选拔和训练等各项工作,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7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推广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