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张廷刚 发布日期:2019-12-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使发展举措贴近民意;要合理吸纳地方性知识,调动各族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要科学构建黄河文化走廊,通过文化产业实现绿色发展。三者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黄河流域历史底蕴和时代主题、地方性知识和现代科技、环保意识和环保路径、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实现无缝对接。

  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全长约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黄河流域具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滩涂、峡谷等多种地形地貌,生活着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多个民族。因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是指在黄河不同流域甚至同一流域的不同区间,不仅要摸清辖域内人口数量、民族构成、资源状况、历史遗产、风俗习惯、产业特色等家底,还要立足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把自身置于黄河流域、全国乃至世界的视域进行考量,谋划出适宜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真正做到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三江源、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开发,但通过保护生态、涵养水源,能够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生态产品。银川平原和河套地区自古以来皆为富庶之地,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可以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农产品,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

  黄河之所以有“黄河斗水,泥居其七”之说,主要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做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要考虑到土质疏松和降雨量少等不利因素,对能不能种树以及种哪些树合适,要进行实地调查和认真研究,这需要多学科参与、多部门协作,真正做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合理吸纳地方性知识

  黄河流域长期居住着众多民族,各族群众在与黄河母亲的朝夕相处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他认为地方性知识是相对于主流知识而言的,主要是指那些不能被直接翻译,但却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地域性知识。地方性知识是当地民众祖祖辈辈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经过摸索、检验、补充、扬弃后形成的用于指导生产生活实践,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规范民众行为、调整民众关系,形成内聚合力的经验知识。

  地方性知识的特点有三:一是地方性。所谓地方性,是指此种知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仅适用于某一地域区间的知识。相对于普同性知识而言,此类知识具有特殊性,能展现出承载知识的人所具有的独特思维、观念及习俗。理解这一点,是制定黄河流域不同区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路径的起点。

  二是实践性。所谓实践性,是指地方性知识不是来源于宏大理论,而是当地民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具有指导作用,是当地民众为人处世和交往互动的准则和依据,也有利于当地民众与自然和谐相处。了解黄河流域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经验十分重要,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应遵循的前提条件,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是长期性。所谓长期性,是指地方性知识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当地群众在长期摸索的过程中,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获取的。这些知识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黄河流域各族群众所拥有的地方性知识,对于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地方性知识所具有的三大特点可知,地方性知识的实质是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要合理吸纳地方性知识,促进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各族群众积极主动地贡献智慧。

  科学构建黄河文化走廊

  合理吸纳地方性知识,可以调动黄河流域各族群众参与黄河治理保护的热情,科学构建黄河文化走廊,可以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更是体现中华儿女道义情怀的大舞台。黄河文化虽然依托于黄河流域,但不等同于一般性地域文化,原因在于黄河流域在我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将自身文化播撒四方,而且合理吸纳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因此具有根源性、主干性、包容性等特征。

  以黄河文化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科学构建黄河文化走廊。要把黄河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巧妙布局、科学统筹、妥善运作,使黄河文化在展现完整性的同时,亦可显示时序性、类别性和层级性。科学构建黄河文化走廊不仅可以使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各族群众在感受黄河文化历史意蕴的同时,借鉴祖先将利用环境与保护环境融为一体的成功经验,学习先辈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激发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且可以使黄河文化走廊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实现绿色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科学构建黄河文化走廊,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同时,可以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通过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使黄河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甘宁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筑牢生态屏障路径研究”(项目号19BMZ149)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