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首个民族工作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宁波市北仑区“民族工作‘四微’建设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2019年11月通过专家组验收。这个项目,是由浙江省民宗委牵头、宁波市北仑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承担的,是浙江省2018年标准化战略重大试点项目和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
这一试点立项以来,根据《浙江省标准化试点项目任务书》要求,北仑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与北仑区新碶街道芝兰社区、大碶街道学苑社区、戚家山街道青峙社区、霞浦街道物流园区等4个社区签订了《标准化试点共建承诺书》,最后确定青峙社区、学苑社区为重点试点单位。经过宣传动员、标准编制、标准宣贯、实施评价和持续改进等5个阶段,顺利实现了预期目标。
这一项目立项的背景和实施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的现状——
浙江省属于少数民族散居省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量大,增长迅速,55个少数民族成分齐全,现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51万、流动人口262万。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流入浙江,在为浙江城市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各民族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如何更好地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2016年5月,浙江省修订发布了《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激发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等作出具体规定。该《条例》出台后,各地积极落实执行,切实将民族工作融入街道、社区中心工作,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为进一步破解少数民族融入城市中面临的问题,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北仑区率先以建立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为重点,以解决少数民族切身利益为突破口,以让少数民族群众进得来、融得进、过得好为目标,打造了具有北仑特色的、适合浙江省实际的城市民族微组织、微平台、微热线、微窗口——“四微”模式,通过创新组织体系、服务方式、工作内容、工具手段,使城市民族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群众、更加贴近时代,为做好基层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初步样本。
创新“标准化”管理,由“经验做法”向“科学规范”转变。在推进城市民族微组织、微平台、微热线、微窗口——“四微”模式过程中,针对各地推进程度不均、效果不一等现象,浙江省民宗委在准确把握各地民族工作共性与个性、吃透上情和下情的基础上,尝试把“四微”民族工作以标准的形式固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族工作样板,提炼制定了《城市民族工作服务指南(草案)》,搭建与“四微”民族工作配套的68项标准体系,其中民族工作标准36项,用以指导各地开展民族工作,有效推进城市民族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
有专家认为,这一样本可实现对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服务管理从临时应对向长效机制转变;从单纯为少数民族排忧解难,向引导少数民族融入城市社会转变;从单纯的服务管理,向重引导、求平衡转变,可以有效关注民生、维护权益、化解矛盾、帮扶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