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打造脱贫金钥匙 点亮小康新生活
来源:光明网 高 谭 发布日期:2020-05-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身穿蓑衣的纤夫,编着小辫的渔娘,划水而来的渔船……乌江边上,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图景映入观众眼帘。观众未必能注意到,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表演者是武隆区的农民。放下锄头,拿起话筒,穿上演出服,农民一步步走到舞台聚光灯下。

  武隆将川江号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串联起旅游新格局,门票带来的收入,再算上民宿、农家乐、采摘园等,当地百姓靠非遗干上了新职业、吃上了旅游饭。武隆“非遗+”的成功探索和实践,是重庆和国家精准实施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既给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开辟了致富发展新渠道,又促进了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为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开拓出一条新路径。

  “非遗+扶贫”,打造致富“金钥匙”。一边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一边苦于致富无门的贫困群众,“非遗”遇上“扶贫”擦出了致富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和幸福的火花。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文件,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选取确定“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大力推动文化扶贫,引导困难群众把“遗产”转化成“财产”,打造一把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非遗+文创”,点亮生活“新空间”。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开州区村民郑代令参加旗袍传统技艺非遗扶贫培训班后,专门制作旗袍、盘扣、抱枕、摆件等非遗产品及衍生的文创品,实现了在家门口创“薪”,生活条件和质量有了显著改善。“非遗+扶贫”是个“技艺活”,凸显出“扶技”与“扶智”的结合,有助于实现可持续致富;也是个“文化活”,能够在实践中得到精神熏染,激发荣誉感、增进成就感、提升幸福感。

  “非遗+小康”,振兴乡村“新动能”。去年以来,全国39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50个省级贫困县共设立非遗工坊2310个,带动46.38万人参与就业,带动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各地积极拓展“非遗+”模式,大力挖掘非遗资源,着力形成特色优势,推进乡村游、文化游,涵养了民俗文化,传承了非遗技艺,推动了文旅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及衍生品走向市场、迈出国门,武隆农民杨兴勇演出近3000场,川江号子更唱响北京、上海,飞向了泰国、越南。 “非遗+小康”拓展了群众增收空间,给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点燃新希望。(来源:华龙网)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