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村搬家注定写入扶贫史
来源:新华网 乔杉 发布日期:2020-05-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悬崖村”告别悬崖了。5月12日,备受社会关注的“悬崖村”——四川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迎来历史时刻:当日起至5月14日,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此轮搬迁,全村4个村民小组均有涉及,按照“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思路分路线、分批次进行。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悬崖村”村民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不仅是他们的大事,也是扶贫事业的大事。发生在“悬崖村”身上的故事,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贫困,更好地推进扶贫,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悬崖村”的出名,缘于4年前媒体报道该村孩子爬藤梯求学的故事。看到村民攀爬,特别是小学生抓握藤梯的场景,很多人感慨颠覆了认知,想不到贫困竟然还有这样的书写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张孩子攀爬藤梯的照片,犹如当年“大眼睛女孩”苏明娟渴求读书的照片,吸引了更多人关注贫困,参与扶贫事业。

  现在,“悬崖村”终于搬家了。专家认为,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等不适宜生存,如果要就地扶贫的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悬崖村”所处的恶劣环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于贫困的认知——在很多人看来,天道酬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然而由于各地资源不同,有时一方水土并不能养富一方人,甚至不能养活一方人。这时候,单纯给贫困贴上懒惰的标签,就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是一种带着傲慢的偏见。

  也有人说,既然有些地方不适宜生存,那为什么不搬出来?这里面也涉及很复杂的原因。首先从思想上讲,贫困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因为信息的阻隔,从而局限了思维,思维定式的打破,有时很难通过自然发酵的方式。而且,中国人向来有着故土情结,祖祖辈辈已经习惯了大山里的生活,对于山外的世界十分陌生,应该理解他们对于大山、对于家园的感情。

  即便决心搬家了,也会面临一系列问题。搬到山下的城市,住在哪里,搬家费用从哪里解决,生存如何保证?这里既有资金的制约,也有劳动技能的束缚。对于“悬崖村”来说,无论是依靠当地村民还是当地政府,困难都很大。在有些地方,依靠一户家庭,依靠一个地方,很难彻底实现脱贫,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志并不矛盾,而且都很重要,不能片面强调一点而忽视了其他。

  从受到关注到现在搬家,“悬崖村”的命运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媒体报道后,“悬崖村”迎来的第一个变化,那就是藤梯变成了钢梯,而后随着与外界隔离的壳被打破,有效信息的流入,“悬崖村”村民的认知模式也得到了升级,一些年轻村民甚至尝试当上了“网红”。可以看到,虽然有形的悬崖仍在,但心里的悬崖已经慢慢填平了。这次搬家,也不是一刀切。据了解,整体搬迁后,经过双向选择,青壮年可自愿留在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这就体现了因地制宜、遵循规律的工作方式。

  贫困背后各有原因,并没有什么可以包治百病的良方,永远都不要指望一个举措解决所有问题。虽然只是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但“悬崖村”搬家注定写入扶贫史,它告诉我们,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只要从“精准”入手,就不难找到脱贫的办法。当然,村民进城了,也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应该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