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田变条田:南疆农业驶入规模化“大道”
来源:新华网 李志浩、张晓龙 发布日期:2020-06-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棉花已高过脚踝,48岁的棉农努尔东·吾守尔却不知道自家25亩棉田到底在哪儿。

  努尔东·吾守尔还记得,过去,这片农田凹凸不平,高低起伏的土地被横七竖八的田埂切割,大大小小,各属各家。他每天沿着田边蜿蜒小路下地,路边是弯弯曲曲的土渠。眼下,田间小道被“拉直”拓宽,宽得可以驶上大型农机,直得一线到头。平整后的农田集中连片,土渠也被防渗水渠取代。

  碎田、窄路、土渠等过去在南疆乡村常见的景象,如今正逐渐消失。今年初,努尔东·吾守尔所在的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组织村民成立种植合作社,将村民各自耕地入股。县乡政府出资为合作社土地进行高规格平整。小碎田开始连片“融合”成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管护的现代农田。

  合作社采取“土地确权不确地”原则,村民拥有的不再是标有具体方位的地块,而是代表入股土地亩数的量化股权。正因如此,努尔东·吾守尔不知道自家耕地具体在哪儿,但他并不在意,因为股权是实的。

  在这片渭干河冲积而成的绿洲上,新和县10万亩土地将完成平整,实现规模化经营。今年春播前,塔木托格拉克乡已完成1万亩。

  负责这项工作的乡长亚库甫·沙塔尔说:“土地必须平整,不然现代化大型农机和高效节水设备根本进不来。”

  新和县所属阿克苏地区是新疆重要产棉基地,近年来当地却遇到瓶颈,其中土地不平整和碎片化、高效节水技术无法推广、大型机械难以作业是重要原因。

  借助国家和自治区资金支持的邻近沙雅县50万亩国家高效节水增收试点项目,显现成效,其种植模式和规模化经营为周边农区提供了借鉴。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今年春天启动这项工作,通过鼓励村干部和返乡大学生领办合作社,目前全乡已组建12个合作社,8万多亩土地史无前例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古老农田正在发生巨变。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